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有限性分析及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政府教育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支出 ,改善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效率要受到政府财力、公共支出政策及国家教育政策目标的约束 ,但无论政府教育支出的效率如何 ,都会产生对社会公共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本文在确定政府教育支出所产生效益的指标后 ,用模型分析了政府增加教育支出的效益 ,并进行评价 ,认为当前我国政府应该调整教育政策目标 ,减少高等教育支出比例。  相似文献   

2.
政府规模和经济收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建立一个不同地方政府(落后及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增长模型来考察政府规模对一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认为政府规模和人均产出的收敛速度呈倒U型的关系.针对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该文认为,造成这一不收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支出的低效率.文章还发展了一个新的计算收敛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建立一个不同地方政府(落后及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增长模型来考察政府规模对一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认为政府规模和人均产出的收敛速度呈倒U型的关系.针对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该文认为,造成这一不收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支出的低效率.文章还发展了一个新的计算收敛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戴广 《经济学》2004,3(3):639-656
本通过建立一个不同地方政府(落后及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增长模型来考察政府规模对一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认为政府规模和人均产出的收敛速度呈倒U型的关系。针对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本认为,造成这一不收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支出的低效率。章还发展了一个新的计算收敛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273个城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交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本地区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存在交互抑制效应;在邻近城市与本城市之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存在交互促进效应。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交互抑制效应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抑制效应强度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作用更显著。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的估计结果显示,提高教育支出效率、市政基础设施支出效率和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可显著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效率可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可持续协同发展提供了研究启示与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不发达地区不发达的症结,主要在于用矛盾的普遍性替代了特殊性,用全国大一统的模式来管理不发达地区,从而造成体制模式严重错位:(1)纯体制与低层次生产力的错位;(2)大政府与小经济的错位;(3)政策东斜与增强西部自我造血机能的错位。作者认为,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激发不发达地区自身的活力,不发达地区必须在所有制结构、政治体制、政策投入等方面进行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一个最大经济增长率下的财政支出结构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东部、中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应该削减竞争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中部地区要合理配置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提高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而西部地区支农支出远未达到最优支出规模,因此,更要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东、中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的产出弹性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西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的产出弹性较小;东、中、西部的行政管理支出均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这表明,三个地区行政管理支出有很强的产出弹性,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实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对经济发达地区——浙江温岭市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近年来当地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基本状况,深入剖析其面临的问题。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并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资金充裕、农村非正规金融活跃这一客观事实,本文提出加大政府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政策调整力度、完善制度环境、加强监管、建立利率监测制度等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1997—2009年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及变系数模型,利用控制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率等因素,对中国30个省市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支出决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变迁、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而地方政府保障性支出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就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半数以上的地区其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内部保障性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则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地区其影响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政策含义在于,我国在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强地方政府对收入不平等的调节作用,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韩良良 《经济经纬》2022,(5):151-160
基于2008—2018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税收返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正向影响。(2)分区域来看,财政转移支付对较高经济水平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而对经济水平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正向影响;具体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对较高经济水平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负向影响在中部地区更明显。因此,不断完善与财政转移支付相关的现代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科学测算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将有利于新时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于政府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并没有确定的结论。本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内政府教育支出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即我国的政府教育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我国的政府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另外,长期中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大于短期。这说明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因而教育投入不应该是一种短期行为。目前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而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因此,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近期和长期内不断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应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以非线性有效消费函数为基础,笔者构造了一个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并利用1978年~2004年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但在长期内,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替代关系,即政府支出挤占居民消费支出.因此,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增加居民消费以提高社会总需求;但在长期经济均衡时,政府不宜采用支出政策来实现长期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公共财政构架下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庚达 《时代经贸》2006,4(9):57-58
现阶段我国要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就必须科学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这样才能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降低政府运作成本,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投资,强化公益性事业支出,最终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4.
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孰为因果莫衷一是。通过对1956-2008年日本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日本政府财政投资性支出与财政消费性支出均与经济增长长期内存在稳定的正向协整关系及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财政支出增长的格兰杰因,而财政支出无论是投资性还是消费性支出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从这一结论出发,我国应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确保质量、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5.
The Design of Optimal Education Polic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ducation policy chosen by a utilitarian government. In the model, households differ in their income and in their children&'s ability; income is observ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ability is private information. Households can use private education, but cannot borrow to finance it. The government can finance education with income tax, but at the cost of blunting the individuals' incentive to exert labour market effort. The optimal education policy we derive is elitist: it increases the spread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of the bright and the less bright individuals, compared to private provision. It is also such that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less bright individuals depends positively on their parental income. Finally, the optimal education policy is input regressive, in the sense of Arrow (1971,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8, 175–208): households with higher income and brighter children contribute less in tuition fees towards the cos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an households with lower income and less bright children.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describes an aggregative optimal growth model,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which are that individuals are mortal and obtain their labor skill through educational training. The process of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is described by an education function which relates the pass rate to th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per student. Two alternative scenarios, private and public education regimes, are separately investigated. Under the decentralized education regime, risk-neutral individuals borrow to finance their education when young. Under the centralized education regime, the cost of education is financed by taxes imposed on the workers in the economy,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aximizes a long-term social target function. The equilibria of both regimes are analyzed and various comparative static results derived. It is shown tha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a decentralized equilibrium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ized steady state. We also establish that there exists a time discount rate at which or above which the decentralized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ceeds that of the centralized steady state whereas for time rates of discount sufficiently near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the above result will be reversed.  相似文献   

17.
周华 《时代经贸》2007,5(6X):22-22,24
现阶段我国要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就必须科学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这样才能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降低政府运作成本,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投资,强化公益性事业支出,最终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urveys the behaviour of public expenditure in Poland.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against a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utlining the basic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possible government failures in a market economy. The first par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major trends in public expenditure during systemic transformation in Poland. It also highlights the reprioritisation of government objectives in channelling budgetary funds. The second part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most salient consequences of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discusses the main policy concerns involved, pointing out the advers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government failure to create or enhanc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for business. The last part outlines the most significant future challenge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ublic finance crunch that emerged in mid-2001. It also argues that two 'external' factors, globalisation and the forthcoming EU accession, will gain importance in the future in shaping public expenditure in Poland.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深化改革与西部金融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不足是造成西部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应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组建区域性政策融资机构,探索建立区域性、小型民营金融机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西部基金,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尽快构建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与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