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财会通讯》2007,(B02):34-34
去年高考前,我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方法,努力让孩子进入良好的状态,让他能始终如一有个好心情,从而渡过“非常阶段”的难关,他用实际行动,最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自己喜欢的上海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2.
贾可 《经营者》2011,(11):122-124
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论合资自主。他说:“就像小学生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参加高考,高考之后如果有点志向的话再去留学,上汽、通用和五菱的合作就是请一位国外的老师上门”  相似文献   

3.
《中国审计》2009,(5):51-53
带着未竞的理想和追求,谭伟男走了,我们亲爱的“谭博”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深挚爱的法律事业,离开了他无限眷恋的家人朋友,显得那样的突然,那样的匆忙……2009年6月6日,高考前一天的周末,本应该休息在家陪同即将高考的女儿的谭伟男,在陪女儿到深圳龙岗区看完考场后又驱车赶到了深圳南山区的凯宾斯基大酒店。在这里他要和南山支行的同事们一起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谈判。  相似文献   

4.
《财会通讯》2006,(12):I0041
11月16日,韩国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588899名高三学生在全国76个考区的971个考场同时展开升大学竞争。几天来,数十万韩国家长拥到寺庙里为参加高考的孩子祈福,媒体和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为高考忙活着一时间,高考再次成了韩国社会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19年来,他参加了12次高考。他渴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农民的身份,而浪漫的大学校园更是他此生向往的地方。在一次次失利后,他一度患上躁狂症。2006年6月7日,38岁的曹湘凡又一次坐在了考场上。指望高考改变命运2006年6月7日,曹湘凡出现在湖南省汉寿县二中第38考场。这是他38年人生中的第12次高考。几乎每次参加高考,曹湘凡都会穿上白色衣裤。因为,“白色是一种象征。”他说,“参加高考很神圣,大学很圣洁。”曹湘凡第一次高考,是在1987年。他指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为15岁那年,曹湘凡离开汉寿县城100多里外的老家,走了十多里山路搭车到县城读…  相似文献   

6.
佚名 《潮商》2011,(6):48-49
他,1998年在汕头参加高考,是广东省高考文科状元,他是叱咤北大的高材生,他是摩根士丹利在大陆直招首位中国籍员工,他还是魔时网的CEO,他正是多重身份下的潮商新秀——张锐。  相似文献   

7.
得知自己没有考上中央美院,他整个人就蒙了。他从小爱画画,一心一意想上中央美院,学油画,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因为太过痴迷,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画画上,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不坏。高考成绩下来,他很遗憾地与中央美院擦肩而过,只考了一个三流大学。  相似文献   

8.
罗斯 《成功之路》2012,(8):41-41
他出生在湖南郴州一个普通的家庭。他本来应该像所有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小城里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但不甘于命运束缚的他,每天勤奋苦读,试图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就在他即将参加高考时,命运就像一匹突然受惊的野马,拖着他由此奔向了另外一种生活。他突然高烧不退,失去状态的他,从考场上败下阵来。当同学们都乐呵呵的捧着录取通...  相似文献   

9.
《中外企业文化》2004,(6M):U006-U006
“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乞,被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  相似文献   

10.
6月18日,在TCL新品牌战略大会上,李东生与《中国新时代》记者聊起了当年的高考。因为30年前,他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正是那一次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我和北京市海淀区一家教育机构的校长聊天。他和我抱怨说,最近冒出来一些“教育机构”,对培训结果过度承诺,违反了教育规律,不管学生基础如何,都能帮助学生高考提高几十分,保证上清华北大等211/985院校。学校一方面收学生十几万的学费,然后拿出去投资,另一方面,一年后,如果学生成绩没有提高,再给学生退款。  相似文献   

12.
5月29日6时,正是炊烟升起的时候,家住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双友街5号1楼2号的林先生起床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东东热饭。他发现屋子里有液化气味,就开窗通气,过了一段时间后开始打火做饭。就在他打火的那一瞬,意外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依靠     
张家世代书香,家风清白。相传祖上还中过状元。早在三十多年前,张生就是县里的王牌教师。后来,他成了一中校长。张生名声大震是由来已久的。一中高考录取年年在全地区排名第一,被省里定为重点中学。他自己大女儿考入复旦大学,二儿子上了清华大学,老三正读高三,也是班上的尖子。就凭他教出这三个孩子,谁也不敢忽视他在教育界的地位。老三那年初中毕业,以全县最高分考上了中专,别人羡慕得要死,他家老三却不愿去。张校长依了儿子,说,不去就不去。你姐在复旦,你哥在清华,你就上北大算了。这本是句家常话,传到外面,却引出别人家许多感慨来。你看你看,人家儿女争气,大人说话都硬棒些。  相似文献   

14.
《企业导报》2004,(8):38-40
叩问命运 跳出“农门” 1979年7月,管富春带着无限期待参加了高考。但那4%的录取率,使他和许许多多的学子美梦幻灭,踏上了回乡务农之路。按农村传统早早成家的管富春,听说竹山县需要木工师傅,不久便兴冲冲地去挖掘人生的第桶金。然而年底管富春回家过春节,连身上所有的毛票子都掏出来了,才够个人回家的路费。  相似文献   

15.
《乡镇论坛》2009,(18):7-7
农村学生放弃高考,并非始于今日。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在其文章中说,他所在的学校和专业,连续几届,一个班级中居然一个来自农村的都没有。如果说重庆这条消息还有什么新闻意义,那就是再次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6.
“高考公平”问题是长期以来社会争论不休的热点,也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高考制度关系百千万莘莘学子的命运,这一制度是否公平、公正影响着广大考生的利益,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用法治视角探讨高考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外管理》2014,(3):70-70
哲理的故事:明嘉靖十六年(155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瞵。顾瞵是一代才子,历史上说他“有知人鉴”,就是善于识人。  相似文献   

18.
高考来了,赢鼎教育董事长王海涛的手机也快被打爆了。"一位企业家跟我说,投资上亿的项目都没有亲自去,但是为了儿子高考报志愿的事情,来找我面谈了好几次。"找王海涛的基本都是社会精英,虽然现在他很少亲自做咨询,这些人还是托关系找到他。3年前他创办了赢鼎,其高考报考咨询业务稳步发展,今年的服务人数将过万,每个人的收费从三千到两万不等。回想一下我们经历的高考,大多数人都是稀里糊涂地填报了志愿。王海涛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咨询公司做教育咨询,主要内容就是考研、留学、就业这三块。他发现,很多学生为自己当初选错的专业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有的由于专业  相似文献   

19.
《经营者》2006,(11):76-76
按照逻辑.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叫马云的学习“奇差”又充满街头智慧的杭州少年,开启的应是一段“人在江湖漂”的不良人生,可马云悬崖勒马了。他很辛苦地学习英语,然后又很辛苦地参加了三次高考.结果只是考上了杭州本地一所师范学院。随后马云成了那所学院当年所有毕业生中唯一能去大学教书的人。  相似文献   

20.
他三次参加高考才金榜题名,他走进北大又走出北大,他起用家人又清退亲情,他放弃领导岗位又重新掌控企业,他在不断放弃中坚持又在不断舍弃中拿起……他就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