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美国硅谷小企业集群看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斯坦佛工业园的建立,是现代硅谷的真正开始;硅谷的发展经历了国防产品、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因特网四个阶段;硅谷主要是小企业集群,研究型大学、风险投资、独特的文化、气候与生活质量、社会结构形成了硅谷小企业集群成长和发展的支撑体系;小企业集群使硅谷构成了网络型的产业体系和企业组织结构,这反对过来又推动了小企业集群的 发展。上海科技园区中小企业集群化程度偏低,推动企业集群化成长,将成为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前,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策略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分析了产业集群对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高新科技园区内影响产业集群的不利因素。最后,结合我国高新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赵楠 《经济论坛》2007,(3):65-67
“光谷”从狭义上讲专指“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从广义上讲,它指整个光电子产业与其要求同样成长环境的产业的集聚,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元件、传统光学产业(光学器件)、光信息(光咨询)、光通信、激光器与激光应用五大类。美国商务部指出,“谁在光电子产业取得主动权谁就在21世纪尖端科技较量中夺魁”。在2005年,光电子产业的产值基本达到电子产业产值水平。从2010年至2015年,光电子产业可能会取代传统电子产业。光电子产业是本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胡星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92-193,196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复合概念,并具有外部性、复杂性、高风险性及聚集性等特征。科技园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衍生和发展的载体,而产业集群又是科技园区更富生机与活力的存续方式,二者良性互动。推动园区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李超 《生产力研究》2007,(9):132-133,150
文章在对企业规模理论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剖析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并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和高科技园区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志红 《经济师》2006,(7):64-66
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加快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由于存在着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多项关联,因此两者存在着必然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对国内外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面临的困境。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知识应用与扩散子系统、知识产生与发散子系统和区域政策子系统。最后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策略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集群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大部分科技园区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企业在地域上彼此临近所应有的集聚效应、创新效应没有形成和发挥。首先分析了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形成机理,然后对我国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企业集群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园区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而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要集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0.
高科技园区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议园区形成特色产业,健全投资环境;认为应该把园区建设纳入社会持续发展的轨道;在论证园区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从园区社会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建立持久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对于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目标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本文论述了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内涵,认为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低碳产业集群的思想基础,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对产业集群企业和公众的低碳活动起着激励作用,经济绩效是低碳产业集群的直接动力,技术创新是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国内外低碳环境的压力和产业集群外公众的市场取舍与监督构成了外部动力。各种动力互相配合作用,推动了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动漫产业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但多数动漫企业还处于动画加工低端环节。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度创造力、具有真正优秀的原创动漫产品的企业却无法正常盈利。因此,建园区、盖大楼只提供了发展动漫产业的基础设施,关键是当地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使各类相关企业繁衍和互动,形成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文章借用企业理论中的互补性资产概念,总结了美国好莱坞和日本秋叶原两种动漫盈利模式特点;并结合2001年产于深圳的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失败案例和2006年建立于深圳的国家级怡景动漫产业基地的发展,分析了深圳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动漫产业集群的经验。提出发展动漫产业须培育本地企业的互补性资产,尤其是外部的互补性资产,培育动漫产业集群,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并在全球重要的节点城市表现得十分明显。本文以伦敦和纽约两个国际大都市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了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的演化过程、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同时,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促进中国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与集聚区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分析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6个特点,进而对集聚区的形成因素作了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基地发展迅猛,并对典型园区与基地作了扼要介绍;旧时阐述了深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与不足;指出文化创崽产业有"反经济周期"调节规律性的特点,使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实现逆市飘红,深圳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锋城市.  相似文献   

15.
黄柯  祝建军  蒲素 《经济地理》2006,26(6):1047-1050
在产业簇群理论、旅游生态学和旅游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理论,包括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的概念、成因、特征和发展动力。根据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就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簇群,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主体三个角度提出发展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主要科技园区成功经验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舜尧 《经济地理》2000,20(5):13-16
科技园区是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重要模式。本文以世界主要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为范例,分别从区位环境和地理位置、服务体系以及孵化器与创业中心功能等三个角度阐述了其成功的要素。旨在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向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世界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经济发展、发展阶段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和标准模型等方面探讨了世界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成(都)绵(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罗怀良 《经济地理》2004,24(1):31-34
构建成(都)绵(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对四川和西部地区知识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成(都)绵(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成(都)绵(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战略。并针对该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①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③发展风险投资,拓宽投资渠道;④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⑤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9.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廷玉  邬冰  刘志虹 《经济地理》2008,28(4):623-626
"十一五"期间,辽宁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状态,融合二者的发展机理,使其产生互动效应是当前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的内部促进作用和外部支撑作用,结合辽宁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的实际状况,提出集群整合模式中市场力的因素与近域城市同构矛盾等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世界造船工业布局特征与今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李春平  董丽晶 《经济地理》2002,22(6):716-719,723
对近百年来世界造船工业的发展、造船王国的转移、当前世界不同类型船舶产量与世界造船工业布局形成与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由于世界海洋物流发展与海洋运输的增长对船舶市场的需求,对造船工业步入“亚洲三国”时代与主要船舶类发展进行了预测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