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守土有责     
《中国老区建设》2006,(7):34-35
江苏省大丰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围绕服务“三农”,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土地管理,成效显著。既加强土地管理,又支持自主创业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大丰市国土局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对非法用地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2005年,他们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6宗5586平方米非  相似文献   

2.
陈铭 《中国经贸》2009,(22):93-94
为了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土地执法长效机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我们要不断按照中央要求开展工作,创新求实,把“建设美好家园、造福子孙后代”,“抓好土地管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执政目标和追求。我们应该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坚持不断,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大土地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日前在全省土地工作会议上强调: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必须长期“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采取十分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和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4.
我国虽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基于计划管理的固有缺陷,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土地博弈中,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往往倾向违反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违规圈地占地,使得我国耕地保有量不断下降,土地集约利用无法实现。为了破解土地管理难题,需要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的成本与收益两方面探讨改变其违规用地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应赋予农民更大的土地权利,加大地方政府违规用地的成本,使农地所有者成为制约地方政府的一方主体;另一方面,应引进可转移土地发展权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加大地方政府保有和增加耕地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近年来,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的重大举措,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的法制化、市场化进程。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  相似文献   

6.
严格土地管理,把紧土地闸门,中央对此三令五申,为什么有的地方仍旧违法乱占滥用土地?关键是有的地方政府“严”字停留在了嘴上,“紧”字做了表面文章,实际土地监管中却是外紧内松。上紧下松,对违法占地、用地者姑息迁就,甚至支持纵容,违法者自然有恃无恐。  相似文献   

7.
张敏 《魅力中国》2014,(22):25-25
土地问题是关系到国际民生、千秋万代的大问题,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土地管理的意义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的途径这三个问题提出作者肤浅的见解,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土地征用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严格界定土地产权,依市场机制形成土地征用价格,并探索以土地入股等多种补偿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府在征地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蒋宜婧 《魅力中国》2010,(4X):106-106
当前,各大城市滥设开发区,开发区用地规模过大导致的耕地面积锐减,以及由开发区的建设引发的土地征用矛盾和群体冲突事件等现象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并受到政府的关注。因此,探求开发区土地管理的理论基础,寻求合理开展开发区土地管理的方法,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当前对城市开发区土地政策的研究又相当薄弱,科学合理制定和评估城市开发区土地政策,是我国政策科学研究者和政府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城市开发区土地管理政策,是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何芳 《沪港经济》2008,(6):16-16
实施我国土地供应的统一管理,统一调控,是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土地的招拍挂出让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地使用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完善现行土地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地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本文通过与传统土地制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现行土地制度的建议,如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能,完善农民进城定居中的土地权利实现机制,建立地产交易市场,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农用性质的土地产权交易,试行国家对集体土地产权的收购政策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导致各地的用地需求量增加,使大量的农地向非农用途转变。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使得盲目乱占、滥占耕地现象严重,且征地补偿不合理,影响了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民既失地又失业,“失地农民”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合理的征用办法,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宇 《特区经济》2012,(1):21-23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后备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在高度城市化区域尤其明显。城市土地整备是挖掘城市土地潜力,优化用地结构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途径。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目前关于土地整备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文以深圳市土地整备实践为例,从探讨土地整备内涵入手,研究了土地整备运作机制及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是"地王"频发的一年,土地价格惊心动魄地上扬,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面粉比面包贵"的非正常现象。"招拍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是实现土地价值的良好途径,但其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的模式及"价高者得"的特点,同时也会推高地价,对价格机制产生破坏,造成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本文从介绍城市土地配置方式的转变入手,基于土地价格机制理论分析了"招拍挂"与地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改良"招拍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构建的困局与破解——基于理性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鼓励农户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路径选择。然而从理性人的角度,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着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利益复杂性等问题,这无疑阻碍着农地流转双方进入市场的积极性。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农地流转市场的缺陷,构建了农地流转市场的模式,提出了运行机制。最后,重点提出了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破解农村土地流转困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熊玉娟 《特区经济》2009,(10):27-28
本文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提出强化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其静  吴海军 《南方经济》2021,40(10):28-47
在2006年土地出让的市场化改革后,挂牌和拍卖出让开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挂牌替代协议成为城市政府最受欢迎的出让方式。针对该情形,文章利用从中国土地市场网获取的2007-2017年间城市建设用地的出让数据,首次比较系统地考察了城市政府不同用途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策略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一个城市距离港口越远,则城市政府越倾向于以挂牌方式出让工业用地和以拍卖方式出让商住用地,尤其是其中的住宅用地;随着财政和增长压力增大,那些地理禀赋差的城市政府会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挂牌出让的力度和商住用地,尤其是住宅用地拍卖出让的力度;如果地理禀赋差的城市政府更多地以拍卖方式出让住宅用地,则其会更积极地以挂牌方式出让工业和商服用地。这些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禀赋条件而对不同用途土地采取不同的挂牌-拍卖出让策略。  相似文献   

18.
何格 《特区经济》2008,(5):139-14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协调各业用地、保护耕地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存在着失灵现象,文章对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失灵、规划缺陷以及规划的不完善是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的三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东莞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加速,土地的瓶颈效应日渐凸显。如何科学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已成为世界发达地区共同面对的问题。当前东莞土地状况是用地紧张与闲置并存;土地日渐稀缺与侵占浪费共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土地规划相对滞后,土地结构不平衡,土地利用粗放不集约节约、分散不集中等;内在原因既有思想上重工业轻生态环境,也有城镇建设上盲目快速扩张,更有政绩上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人居环境建设等。因此,东莞只有实施科学利用土地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好创新型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20.
Trust and property right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influence farmers' behavior regarding resource us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higher trust levels may enhance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rust and (land) property rights security influence the provision of one concrete public good: land protection through the Sloping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 in China.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data from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From our questionnaire two trust factors are derived and distinguish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general trust and kinship trust. Farm households are less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public goods when they perceive more secure land rights, but trust has mixed effects on public go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eral trust and kinship trust may rely on two opposite effects for influencing public goods provision. On the one hand, high levels of general trust may directly enhance people'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 (by reduced likelihood to reconvert forest land) when farmers are aware of the posi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program, that's the public goods effect. On the other hand, general trust may also make it more likely that people invest more in their own private goods to pursue their own welfare (a more likely reconversion of forest land to arable land), that's the private goods effect. The final outcome depends on the size and direction of both effects. Compared to general trust, kinship trust is more inward-looking and self- or group-interested compared to more reciprocal general trust. Thus, unlike general trust, kinship trust may have no significant public goods effect on the provisioning of public go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