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先简要分析了传统FDI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并分析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传统经济贸易理论对FDI分布解释的局限性,继而提出了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外商投资区位选择和FDI集聚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实践层面上有较强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以及EG指数公式测算了我国服务业细分行业空间集聚程度。随后,基于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服务业FDI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服务业FDI能够显著促进本地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但消费性服务业FDI对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分位数的提高,服务业FDI的回归系数由负转为正,并逐渐提高。即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流入更有利于高集聚程度的行业,而对中、低集聚程度的服务业集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地理学从运输成本视角深入分析了制造业分布规律,但其分析忽视了交易费用对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讨论提供者交易费用对制造业分布“集聚之后扩散”的抑制作用,分析制造业集聚均衡的形成机制,并从交易制度和组织的视角对集聚均衡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分析,观察到了提供者交易费用对制造业集聚均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亚东 《商业科技》2014,(18):133-133
我们知道,县域经济地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币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也和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空间上的依赖性,运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能够局部的解释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形成原因。本文就采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一新的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设检验,对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县域的增长集聚与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出了中国的大部分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理论是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等学者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所创立的D-S模型基础上不断扩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不完全竞争假设对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深化我们对空间集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集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该理论已在世界贸易格局、城市形成、产业集聚等经济问题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自从新经济地理学出现以后,产业集聚成为研究热点,而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研究却不甚明朗。本文整理了城市经济学下城市成本与新经济地理学下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演进,并且着重提出了地租对于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空间上存在产业最优集聚的水平,级差地租是集聚出现的前提条件,同时级差地租可以成为度量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变量。最后文章总结提出有关产业集聚最优规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因其产业链和分工较为简单等原因,相对来说并不易于形成空间集聚,因而,农业FDI的区位选择不存在集聚效应的影响。然而,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发现,农业FDI在中国的区位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的特征,这种空间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利益,吸引了新进的农业FDI继续定位于这些地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因果循环的作用,农业FDI存量越大的地区,吸引的农业外资就会越多;而缺乏足够农业FDI存量的地区,就更加难以吸引农业外资的流入。集聚效应使得农业FDI地区分布的差距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税收竞争理论,利用2002-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通过引入不同空间权重因素对经济集聚与地区策略性税收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没有对集聚租进行征税,经济集聚降低了地区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基于交互项模型与时间序列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地区经济集聚能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行为起到缓解作用.进一步地,本文发现中国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可促进地区经济集聚,最终产生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中心-外围均衡而非对称性分布均衡,从而对地区间“竞争到底”的竞次行为起到缓解作用.但上述经济集聚削弱地区间税收竞争的关系仅在外资企业中成立,地方政府针对内资企业展开的税收竞争显著低于外资企业税收竞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的经济地理学角度,从企业网络在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分析入手,对基于跨国公司作用下的企业网络空间结构的二种模型:企业网络的内生空间集聚模型和企业网络的外部规模经济空间分布模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每一类型可分布在同一区域内或不同区域中;并均在企业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及存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前提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对影响FDI行业分布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除了分析行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之外,本文还重点研究了FDI的行业集聚产生的FDI行业分布溢出。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的产品出口比重对吸收FD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业内的国有企业集聚对外资企业进入有显著的"壁垒"效应,而行业的工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外资进入没有显著影响。此外,FDI的行业集聚对吸收FDI有正向的行业内溢出,而FDI的行业集聚产生的行业间分布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后向溢出方面,但没有产生前向溢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理论和现实提出了沟通企业区位选择到集聚路径的必要性,认为古典区位理论不能完成这一路径的原因在于未将非均质空间和非完全竞争同时纳入分析。新经济地理学在均质空间下通过引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重点关注集聚的形成机制,用"历史或偶然的"原因解释"在哪里集聚"的问题,但当放松农业运输成本的假设后,对于何时集聚、何时分散的问题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孙旭 《市场论坛》2008,(3):14-16
自从中国开始引进外资以来,FDI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但其分布呈现出明显区域集聚的特征,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这三个东部沿海经济带。近年来,FDI开始从东部沿海向外转移,其趋势一是向北部沿海和中部沿海城市转移,二是向东部沿海省内落后地区转移,而FDI并未大规模向西部地区转移。针对此问题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分析FDI区域分布集聚现象的原因,指出西部吸引FDI转移的困境,并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集聚经济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其生产的本地化特征并没有因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产业集聚区显著的邻近效应与社会化效应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创新经济学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通过对知识溢出的分类、途径、动力机制等内容的阐述,分析了知识溢出与集聚产业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杨勇 《财贸经济》2012,(4):129-13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聚集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并造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本文使用2000-2009年间省际旅游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在考虑空间距离的情况下,构建了市场潜能和聚集密度变量,从市场潜能的角度解析了我国旅游产业聚集及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并从旅游经济活动密度角度考察了旅游产业聚集对旅游企业发展的影响效应。本文实证结果表明,旅游市场潜能和产业聚集密度对旅游企业收入水平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并且,要素密度也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企业收入水平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也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发展中国家数据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
赵德昭 《财贸经济》2018,(1):118-131
本文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格局和时空跃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区域分布和空间集聚类型上基本保持一致,已形成以东部地区为集聚中心的“核心一外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全国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其空间集聚格局具有“马太效应”特征.分地区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实施区域差异性的引资政策,充分发挥其正向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利用FDI产业的梯度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的空间非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建华  阮翔 《商业研究》2005,(15):112-115
全球的FDI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并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的特征。集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区位因素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结合FDI产业集聚分布的原因,从静态的成本优势、和动态的累积优势包括产业配套能力、外资集聚效应、产业群的开放度和区位品牌优势五个方面分析产业集群对FDI的影响因素,并配以案例对这些因素进行说明,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产业集聚理论对产业集聚机制的解释传统产业集聚理论对产业集聚机制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地理学的解释,另一种是经济学的解释。早期地理学把产业集聚认为是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制度、基础设施之间加强联系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过程。当这些联系为参与地方交易  相似文献   

18.
喻晴 《商业科技》2014,(6):21-21
新经济地理学中增长机制和动力的理论部分涉及到了集聚经济的研究,认为由经济集聚产生的一种经济要素吸引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核心增长极的理论就是由此得到深化发展。本文立足于集聚经济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分别从宏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集聚效应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得出相关理论结论,并据此对我国东、中、西部如何引进外资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中韩两国新出现的产业一市场双集聚现象,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应用最新国际经济学研究成果,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双集聚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中韩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影响,并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商》2015,(50)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以省市为空间样本,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程度,外商投资规模,科研水平,科研人才,研发设施供应状况和省域政策行为对RDI的流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在集聚内生因素的作用下,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资行为在空间上存在交互作用,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投资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