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事     
我国成功发射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4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是今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约14分钟后,星箭分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我国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计划的一颗卫星,飞行在高度为21500千米的中圆轨道。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3.
新闻摘要     
正"重庆两江之星"商用亚轨道火箭成功发射9月7日12时10分03秒,由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OS-X1火箭暨"重庆两江之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此次发射任务,为商业客户提供了定制化飞行试验,达到预定试验要求,可靠获取全部重要试验数据,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这是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在国家发射场的"首秀",亦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又一崭新起点。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3(12):10-11
俄罗斯航天兵11月18日凌晨发射一枚"质子-M"运载火箭,将一颗欧洲"天狼星-4"通信卫星送入太空。火箭于莫斯科时间18日1时40分(北京时间6时40分)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火箭发射9小时13分钟之后,其推进器将与重达4400公斤的"天狼星-4"卫星分离,之后卫星将借助自身的推进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天狼星-4"通信卫星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为瑞典一家卫星运营商所有。进入轨道后,这颗卫星可以为欧洲和北非的客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该卫星设计寿命为15年。此次发射所用的"质子-M"运载火箭由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中心生产,为改进型三级液体燃料重型火箭。(新华社北京信息社)  相似文献   

5.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科技迈出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十年来,中国长征火箭已经实施了22次商业卫星发射,成功地把23颗外国制造的通信卫星送入太空。今天.运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上空的这些卫星上的数百个转发器已成为各国通信业务的重要的信息通道。中国航天工业用长征火箭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为全球和地区的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1日零时0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3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4个系列,具备了发射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先后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并多次为国外成功发射了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7.
金秋十月,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付出的一颗颗汗珠啊,凝聚成了什么?白天是耶颗火红的太阳,夜晚是那轮晶莹的圆月! 10月15日,这是一个令国人更加自豪的日子,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这真是:一箭冲天破九霄,太空无水自逍遥。飞船舱内传人语:“感觉良佳”第一遭!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5,(1):62-62
2004年,我国航天人以8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10颗不同类型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成绩,创下了“四个之最”,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美国宇航局近日从太平洋上空发射了一个探测器。该探测器将飞赴太阳系边界地带进行探测,这是人类发射的第一个专门探测太阳系与星际空间交界地带的探测器。“星际边界探测器(IBEX)”采取了“空中发射”方式。发射当天,探测器以及负责运载的“飞马”火箭,装载在一架L-1011飞机的机翼之下。当飞机飞行至太平洋上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上空时,火箭及探测器被释放发射。火箭成功地将探测器送到预定的近地椭圆飞行轨道中。IBEX设计为八边形,升空后依靠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它最终会飞抵距离地球大约32万公里的飞行轨道上,在那里收集来自太阳系边界地带的太阳风等信息。  相似文献   

10.
10月19日◆北京时间9时2吩,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二号C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整体性能达到国际新一代同类气象卫星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