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业税改革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一方面.土地出让金改为按年租金支付后,将导致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当期收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开征物业税将为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本文通过估算它们的规模并分析对地方财政的相应影响.得出结论:短期内物业税改革所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缺口很小:长期内物业税将在地方财政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卢永刚 《经济师》2010,(7):38-39
2009年是我国楼市疯狂飙升的一年。房价上涨过快的根源主要在于房地产业的开发利润居高不下、地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需求过旺。应对之策是疏堵兼顾,即通过开征物业税、重新分配土地出让金、建立健全住房管理制度、打击房地产业的偷税漏税、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等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浅论物业税     
物业税是一种房地产保有税,它可以调节房地产市场运行,也可以为地方培植新的税源。但是物业税的推出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土地出让金的关系、依据什么来计税以及征税范围、税负如何确定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认真考量。研究表明,合理设计的物业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价过快上涨和投机需求旺盛是造成房价不合理上涨的两个重要原因。在城乡同时开征累进物业税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累进物业税的开征对象包括城市住宅、城市已出让土地及农村住宅。在城乡共同开征物业税的基础上,将物业税归为地方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重新分配土地出让金,弱化地方抬高地价的内在冲动。  相似文献   

5.
开征物业税对土地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奇  杜超 《经济论坛》2006,(7):63-64
随着土地市场的发展,通过“招拍挂”、协议等方式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房地产转让,不同用途、不同区位的土地和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得以显化,已经形成了立体的城市土地市场价格体系。目前启动的土地税制改革,正是土地出让制基础上土地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要求,是政府对土地管理的一种革新,必然对土地市场特别是土地供应方式和土地价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物业税与土地市场1.物业税的内涵及必要性。物业税是以不动产为征税对象的一种财产税,又称“地产税”。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提出征收不动产物业税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措施,但基本框架是把开发…  相似文献   

6.
目前,物业税改革问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认为,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老化、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和保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客观上提出了开征统一的物业税的要求。在物业税的具体制度设计上,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看法。至于开征物业税的影响,学术界认为,物业税改革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物业税改革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一些城市的财政收入,但从长期看却能为地方提供稳定而长期的收入激励。文章的评述为我国物业税改革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以及未来的实践发展勾画了大体轮廓。  相似文献   

7.
朱丹萍 《新经济》2014,(8):79-80
开征物业税作为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成为近年来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随着中国房地产税改革的深入,开征房地产物业税将成为必然趋势.文章结合现状提出现行房地产税制中存在的弊端,在借鉴国外物业税实施经验,结合我国现行财产税收征收管理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物业税改革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8.
于2008年的中国经济,在所有的改革大计中,恐怕再没有比"开征物业税"更重要的事了.开征物业税对于2008年的中国经济,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但如何建立统一规范的物业税仍然是改革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物业税实施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谈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朝国 《经济师》2009,(3):78-79
文章阐述了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内涵,分析了实施土地出让金制度的现状,同时对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物业税改革推进艰难和滞缓的现实背景下,文章分析了物业税改革面临的技术障碍,指出技术障碍的背后,是真实的利益博弈,物业税改革推进的真正障碍是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阻扰.既得利益者主要有地方政府、利益相关部门和以部分官员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阶层.为化解既得利益格局,物业税改革亟需顶层设计,并就物业税改革进行具体的顶层设计.强调改革要顶层设计、亦需社会公众参与,当前亟需凝聚物业税改革共识,并就改革推进的举措和切入点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物业税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开征物业税将彻底改变整个房地产运营的格局,而且对税收改革也将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分析物业税开征的必要性,就开征物业税面临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余萍 《时代经贸》2008,6(3):45-46
于2008年的中国经济,在所有的改革大计中,恐怕再没有比"开征物业税"更重要的事了.开征物业税对于2008年的中国经济,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但如何建立统一规范的物业税仍然是改革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物业税实施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唐明 《财经科学》2010,(7):103-110
在我国,物业税改革难以真正启动,改革迟迟不能"空转实",映射出种种体制障碍,经济社会双转轨阶段基础制度环境缺失和配套政策不完善是根本原因.物业税的征税对象是房产和地产,那么处于转轨时期的住房制度环境对物业税的改革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侧重深入挖掘住房制度转轨背景下物业税改革将遇到的种种体制障碍.物业税改革不是一项孤立的制度安排,其变迁的方向和目标都要受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进程的制约.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住房体系,在此基础上物业税才能改革成功.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引入土地国有制,土地再开发等因素建立了符合我国土地市场制度特征的土地开发和物业税模型,然后以比较静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考察了物业税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论是开征物业税对土地利用效率存在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9年房价的疯狂上涨,沉寂一时的物业税改革问题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文章在物业税改革的背景下,从物业税改革前后整体房地产税负水平增减变化的假设入手,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就物业税改革短期会对房价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物业税改革与地方公共财政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物业税改革的推行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而地方政府将会主要考虑两个问题:物业税改革是否会导致地方公共财政出现断层?未来的物业税将在地方公共财政中起多大作用?只有这两个问题正确处理好了,物业税改革才可能顺利推行,不然的话,中央政府必须提供特别强的激励。本文就以上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在相关假设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只要政府措施得当,物业税改革是可行的,并将对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而物业税也将在地方财政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物业税开征及改革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很大关注。该文对物业税改革的两种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对所有物业征收物业税,将带来较强的税负递增效应、地区差异效应,以及对房屋租赁市场的冲击效应,但税收收入有较强的稳定性与充足性。因此,从我国现实考虑,现阶段应该对居民基本住宅免征物业税;但在长期内,应对所有物业征收物业税。  相似文献   

18.
土地所有权作为国有产权体系的一部分,政府藉此多次、循环地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天然地具有了国家公共收入的性质,同其它国有资产一样,属于国家各级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随着土地使用权出让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地方政府供给土地的潜力不断缩小.在可预期的将来所获得的卖地收入不能得到持续保障,地方政府又不能摆脱对土地出让金依赖的情况下,把临近城市的农业用地,通过各种办法预征后纳入到城市发展土地储备,然后进行出让势必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因此,加快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将土地审批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对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全方位卡位;以政府收支科目改革为基础,依托将于2007年开始施行的政府收支科目新体系,将土地出让金的收支活动纳入到统一的政府预算中来,实现土地出让金收支公开化、透明化;改革土地出让金的预算收入分成;改革农业征地补偿机制,将拥有所征用土地承包权和耕作权的农民纳入到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主体中,建立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的"事后分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重构我国房地产税制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我国房地产租、税、费体系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即建立以土地年租金为基础、物业税为主导、其他房地产税费为辅助的科学合理的房地产租、税、费体系 ,并探讨了由开征物业税所引发的若干问题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改革现行房地产税制,统一开征物业税具有减少地方政府突击卖地行为、大幅度降低现有高房价,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税费及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但物业税的开征将动摇现有房地产市场的基础,其影响非常之大,当前我们应主要解决新型房地产管理体制的设立、新旧房产不同征收方案的制定等等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房地产评估行业更应做好种各类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