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老金双轨改革应做好以下几点:抓紧补齐养老金中的财政支出缺口;改革支出结构;缩减财政供养人口的数量和年限;养老金双轨别向一元化的社会统筹养老接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回顾了OECD各国的养老金发展情况之后发现,欧债危机的重灾区国家都是私营养老金资产很少的国家,只能依靠公共养老金,从而加剧了债务危机.根据中国三支柱养老金的现状,本文对中国发展养老金融的基本框架给出了初步的理论界定,即中国养老金融的核心是大力促进个人账户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解决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另一方面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稳定的机构投资者,实现中国养老金融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社会统筹养老金可发行特种国债,其余支柱养老金可通过投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信托产品、住房反向抵押产品等养老金融创新,以丰富中国的金融产品,促进金融发展.在监管领域,借鉴国际上金融业综合监管的理念来对未来的养老金融进行有效监管,以防范养老金投资风险,促进未来养老金融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执行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政策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当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不能足额支付养老金时,便出现了挤占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的空账现象。应从改革养老金收缴方法、加大财政投入与管理力度、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和改进养老金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4.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将融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转轨必然导致部分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我国的养老金分为两个阶段:养老金隐性债务产生和显性化阶段,分析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部分的构成和影响,为化解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政策制定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三)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及对策1、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平衡方式及缺口产生的原因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量化称之为历史“隐含债务”,即按照老制度法规规定的养老金待遇支付标准计算国有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应该得到的养老金折现总量。  相似文献   

6.
养老金隐性债务偿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转轨,产生了养老金隐性债务.合理、及时的偿付养老金隐性债务,直接关系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测算及偿付手段的总结与述评,力图为解决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养老保险隐形债务显性化、个人账户空账、人口老龄化等是导致基本养老资金缺口的主要因素。为有效应对基本养老金缺口问题,政府应该继续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做实个人账户,主动并尽快偿还养老保险金的隐性债务,拓宽养老保险资金的筹资渠道,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运营收益;要继续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责任体系。同时,在社会老龄化加速和平均寿命提高的背景下,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也是有效缓解养老保险资金支付压力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没有资金积累的养老金隐性债务寻求合适的融资渠道是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中最为迫切的问题。突破以往研究中只注重养老金隐性债务存量概念的局限,试图对养老金隐性债务及其显性化问题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根据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两种养老金融资模式的运行特征,论述不同转轨方式的选择对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速度和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诠释与模拟:养老金隐性债务及其显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没有资金积累的养老金隐性债务寻求合适的融资渠道是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中最为迫切的问题.突破以往研究中只注重养老金隐性债务存量概念的局限,试图对养老金隐性债务及其显性化问题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根据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两种养老金融资模式的运行特征,论述不同转轨方式的选择对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速度和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保障社会劳动者未来的一种有效的资金储备和保障制度。保障基金的建立与运用与资本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了大量的资产,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近年,发展中国家纷纷改革养老计划制度,建立基金制的养老体系,这使养老金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由于养老基金的投资绩效直接影响居民退休后的收入,许多国家强调养老基金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多样化投资,极大地促进了本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6):44-45
在我国,养老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的退休养老金政策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并正在计划养老金并轨。我们将养老金制度与我们的专业相结合,将养老金并轨改革趋势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发放500份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式深入调查,运用专业工具进行分析,建立实证模型,将社会意愿与养老金改革紧密联合起来从而为今后的政策提供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如何对现有养老金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保持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体系起到借鉴作用,保证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差距不断加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其成因主要是工资制度,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同和部分企业逃避社会责任,应通过统一养老统筹制度、规范企业养老金缴费行为,大力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谢娉娉 《商》2012,(21):126-127
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养老金计划,它由社会养老、企业补充养老以及个人储蓄养老组成。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还没有真正成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柱。另外,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年金基金的风险控制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如何在最小化风险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利用企业年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县乡财政负债现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县乡财政债务的规模、来源与构成目前还未有完整的全国性统计。综合国内学者的调查结果及实地调查结果,认为法定支出和专项配套等支出刚性增长、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地方政府短期行为是县乡债务的直接成因。县乡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影响了县乡政权的正常运转,使县乡政府无力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支农能力弱化,从而对农村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大力加强对县乡债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8)
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现状,养老金成为了养老的基本保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出现了养老金入市的现象,养老金入市既保障了老年人的权利,也对证券行业的运作有很重要的影响。此文章对于养老金入市的含义、现实条件以及养老金入市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和怎样制定出合理的养老金入市制度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雪飞 《商》2014,(12):189-189
养老金“双轨制”一直是备受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关乎养老的民生保障问题,更在于它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多年来饱受争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久之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解决“双轨制”问题必须提上改革日程,将适时出台措施解决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本文就主要介绍了养老金“双轨制”的弊端,改革“双轨制”的举措以及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养老金性别差异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主要涉及养老保险中的"新人",故需要分析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前后"新人"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变化。计发办法改革进一步拉大了"新人"养老金性别差异,而提高女性退休年龄,促进就业是缩小养老金性别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导刊》2009,(18):21-21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国务院召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养老金赤字不断恶化,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提高退休年龄为主的养老参数改革受到世界各国空前关注。应该说,中东欧国家是实施养老制度改革的典型代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提高退休年龄一直是这些国家养老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养老财政恶化普遍加剧,中东欧国家退休年龄改革力度有所加强。尽管提高退休年龄是解决养老金赤字、缓解人口老龄化普遍而有效的途径,但并不是对所有国家都适用,其实行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如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就业压力、实际退休年龄以及养老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