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未说过微软半句坏话,还坚称“不会离开微软”的李开复现在开始表露对于这个前雇主的不满;那么,此刻他眼中近乎完美的Google又有几分真实一年前,还坚称“不会离开微软”的李开复至少在2005年5月已经在考虑到 Google去的问题,“你好,艾瑞克, 我们已经十年多没见了。”这是他在5月写给Google全球CEO 的自荐信的开头,这封信被微软  相似文献   

2.
随着李开复跳槽事件的一波三折,Google、微软和李开复成为近段被人们关注的三个核心关键词。这场看似简单的“挖角”,伴随着此前微软频频有不少技术人员跳槽到Google,人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在众多技术型人才心中的天平上,Google为什么重于微软?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搜索的愿景,可能因李开复这个关键人物加入Google和微软必将发起的反击而提前实现  相似文献   

4.
打场官司吧     
贾三 《三联竞争力》2005,44(10):16-16
在业界掀起波澜的李开复跳槽案有了阶段性结果。9月14日,美国华盛顿州法官做出初步裁决,允许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可立即开始在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一定限制。而在2006年1月,将会开庭做出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5.
备忘:人物     
《中国对外贸易》2005,(10):14-14
曾庆红:首度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出警告;金人庆:荣膺“亚洲最佳财长”;张亚勤:微软全球副总裁“空降”中国;张广生:正式卸任浦发行董事长一职;李开复:美法官批准其为Google工作。  相似文献   

6.
双CEO之惑     
在变革式增长的中国市场中,“双头制”管理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视为减少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监控的工具,但它似乎还并不适合中国本土企业2006年12月8日,传闻已久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将离职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周的离任使得Google在中国区的“双头制”管理,重新回到了李开复一人独揽中国区业务的轨道上。从2005年10月开始,原UT斯达康COO周韶宁开始与从微软过档的李开复共同执掌Google中国区的业务,周主要负责关键词广告销售、业务开发、代理商渠道  相似文献   

7.
很少有人能够像李彦宏那样同时做好两件事情:英俊的外表下还有思考的头脑,操盘着一家目前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中国网络公司。百度,取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意的一家公司,已经让李彦宏这位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管理系的毕业生找到了自己方向。现在,李彦宏需要找到新的方向——它的竞争对手Google在中国开始大张旗鼓地发展。如何面对这家连微软都焦头烂额的对手?Google在中国不仅请来了李开复,而且大张旗鼓地招聘英才,也搬来了号称无比舒适的休息间和厨房。除了Google进攻性的扩张,在国内,李彦宏还需要应付推出搜狗的搜狐等技术和资金投入都同样巨大的后发竞争者。  相似文献   

8.
王瑶 《中国市场》2010,(5):22-23
李开复的新公司每天都迎来无数访客,有应聘者,有推销点子的,最夸张的是来过一位推销UFO捕捉技术的。新公司不会像Google一样为大厨预留职位,自称“美食家”的李开复如今经常跟员工一起吃快餐。他自己也开始养成新的习惯:机票订经济舱,去美国出差住70美元一晚的快捷酒店。接受专访时,李开复说:“创新工场不是一个教室,我们不是每天扮演教练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张娅 《商务周刊》2009,(23):58-59
这可以看作一个象征。从今年9月份开始,Google在中国转而实行和全球一致的管理层架构,由两位高管来分管运营和研发。随着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离职,原来负责Google大中华区销售业务的全球副总裁刘允接替其负责在大中华区的商务及运营,杨文洛则接替了李开复在中国的工程与研发方面的职责。Google以后将不再设大中华区总裁的职位。  相似文献   

10.
邹尧 《商界名家》2006,(8):60-62
李开复的职业品牌借用Google的新平台越来越强大,而Google除了刚开始的时候从李开复身上获得的社会效益外,公司在中国运营不仅成效不大,反而是“一地鸡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当月快览     
《成功营销》2012,(4):12-15
正旧Google靠广告发财,因为它有很好的内容。它如同电视,制造好的节目,获得大多的广告。新Google看起来更关注广告本身。Google前员工詹姆斯?惠特克(James Whittaker)现在已经转到微软工作,他在微软的博客上撰文,谈及自己为何离开Google。他  相似文献   

12.
熊川 《连锁与特许》2005,(10):47-47
法庭作出了有利于李开复和Google的判决,李开复可以立即开始其在Google中国的工作.9月14日,《财经时报》从Google公司获得介绍此案的详细资料,其中涉及到大量鲜为人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三联竞争力》2007,60(2):45-45
李开复因为深受比尔·盖茨的青睐而成为中国学生的“精神教父”,顶着“成功学专家”和“技术天才”的光环。但现在,他的光环似乎黯然许多。在替Google开拓中国市场的这一年里,李开复经历了太多的怀疑和指责。  相似文献   

14.
冉孟顺 《商业文化》2005,(7):101-103
职业经理人腾挪中如何处理与老东家的关系7剑拔弩张还是皆大欢喜7李开复和唐骏无疑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在GOOGLE、微软、雅虎以及百度等错综复杂的竞争焦点上,李开复的动向甚至成了行业竞争的一个风向标,这肯定大大出乎李的意料,但他的戏剧化职业旅途恰恰给所有经理人提供了最新鲜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夏天,Microsoft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跳槽Google,一夜之间置身诉讼与新闻的风口浪尖。他在这本及时推出的作品中回答了公众的疑问:“Google和中国,这才是追随我心的选择。”(见“后记”)在这本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书里,李开复阐发了自己的成功哲学:成功是多元化的;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的“成功同心圆”将“诚信”这价值观置于核心位置,辅之以积极主动、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和胸怀六种当代社会必备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商界》2008,(1):74-74
李开复发现,是许多中国网民不理解Google.遗憾之余,他想到的是用"5000年的耐性"来做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世界华人青年眼中,李开复是一位时代英雄。成为计算机专家之前,他就是睥睨北美的桥牌高手,他开发出的人机对弈系统,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他是语音识别领域的技术泰斗。他曾经是苹果公司举足轻重的技术专家,在微软创建了中国研究院,2005年他又来到google,担任中国区总裁。这样一位技术商业英雄,却把自己业余时间投入到中国的教育事业,先后给中国学生和家长写了多封公开信,最近,他又写下了这封“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本刊受权刊登,并配发了对他的专访。  相似文献   

18.
田茗 《创业家》2011,(3):81-82
改变世界的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都是学生创建的。Stephen认为在下一个十年里,这些角色将由中国学生来扮演,他想成为他们的第一个投资人  相似文献   

19.
对于许多企业的CEO等职业经理人来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是一个多事之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或是主动跳槽,或是被动离职。先是雅虎中国总裁周鸿一的请辞,后是思科中国杜家滨的调离,再有APPLE中国区高层的集体被辞退……这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职业经理人的位置不太安稳。8月23日,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eBay宣布,委任吴世雄为eBay易趣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eBay易趣的运营和战略决策。据悉,吴世雄将于9月底前往上海就任新职。而吴现在却在任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联想起此前从微软跳槽到Google的李开复,以及到趋势科技走马上任的叶伟…  相似文献   

20.
当Google和雅虎的财季收入与利润翻番、广告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早已瞄准搜索广告的微软,也加快了向互联网转型的行动速度。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向《商务周刊》指出:“微软的转型不是突发的奇想,是经过了长时间准备,是迟早会看到的结果。”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瑞·奥兹已经表示出了这家软件巨无霸向互联网转型的信心。他说:“微软目前推出的网络产品表明,我们进入互联网服务世界已经具有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