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娱乐新闻是根据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因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而新闻娱乐化,通俗地说,这类新闻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从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使新闻内容变为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李健宏 《活力》2012,(6):240-240
新闻娱乐化可以说是近年来新闻界、传播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大现象.关于此种说法的优劣。众说纷纭,或捧到天上,或踩在脚下。要知道新闻娱乐化的定义,首先要区别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闻。当然后者的内涵和外延要明显小于前者。娱乐新闻只是新闻的一种。主要内容是娱乐,是指内容为娱乐圈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孙爽 《活力》2014,(24):42-42
一、过度娱乐化的电视新闻造成不利影响 电视新闻娱乐化是指在电视新闻中采用娱乐化的方法和表现方式,将原本客观、严肃的新闻信息转化为娱乐性强新闻形式,是将“硬”新闻采用“软”表达的方式。电视新闻娱乐扩大化是指电视媒体不区分新闻类型和内容将新闻通过娱乐化语言、画面、音乐等等方式进行娱乐化处理从而提高公众关注度的新闻处理方法。在电视新闻娱乐语境中,娱乐是形式和载体,新闻是内容和主题。  相似文献   

4.
胡岩  康奇 《活力》2009,(13)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5.
刘冬梅 《活力》2013,(2):84-84
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周秋来 《活力》2011,(20):105-105
一、新闻娱乐化现状 娱乐与新闻。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件事,近年来却在电视这一媒体中似乎越走越近,电视新闻呈现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薛明 《活力》2010,(14):169-169
近年来,随着电视、广播的各类综艺娱乐节目的日渐红火,报纸的娱乐化倾向也日趋明显.其中,都市报最为显性的代表了国内报业娱乐化动向,而机关报中的新闻周刊等副刊也比较突出的受到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凸现了报纸的娱乐化功能。但同时,新闻娱乐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负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刚 《活力》2012,(10):162-162
中国媒体发展已不断成熟,并与受众形成了各式连带关系,受众熟悉的节目样式随着中国式娱乐的发展,有了更新与转变。受众因为对娱乐的需要而对节目“百般挑剔”,新闻娱乐化就是其中的产物。而受众也因为节目形式的转变而进一步学会了辨别,用自身观点影响节目形式的改变,而这些又在侧面影响了中国传媒的发展过程。新闻娱乐化和受众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补进而得到双赢的机会。新闻娱乐化因受众而愈加多样,受众因新闻娱乐化不断成熟,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也进一步演绎了中国媒介发展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张牧秋 《活力》2014,(7):108-108
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齐鹏飞 《活力》2011,(19):52-52
新闻的娱乐化和娱乐新闻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不就是巅倒了几个字吗?其实不然,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似之处。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  相似文献   

11.
赵吉会  刘冰 《活力》2005,(8):75-75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尽管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略见端倪。尽管在微观上媒体对不同报道对象的传播呈现着多样而复杂的状态,然而从宏观的角度还是可以总结出新闻娱乐化两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封娇 《活力》2011,(8):172-172
随着中国娱乐事业的不断发展,娱乐新闻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围绕着大众的生活与娱乐,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的存在着。然而。在这许多的娱乐新闻中,不仅鱼龙混杂,有些甚至是子虚乌有。是什么促使这些低极甚至是虚假的娱乐新闻见诸报端,侵入大众的生活,摇身一变登上大雅之堂的呢?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娱乐新闻的过分炒作呢?首先,这些低级甚至是虚假的娱乐新闻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为始作俑者赚取最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媒体把关不严所致。  相似文献   

13.
傅超 《活力》2011,(5):232-232
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儿。就电子媒体而言.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七日七频道》,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中央电视台的《周末》等等,这些“娱乐化”了的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市场的追棒,无不透露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儿.就电子媒体而言,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七日七频道>,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中央电视台的<周末>等等,这些"娱乐化"了的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市场的追棒,无不透露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王絮颖 《新远见》2011,(11):76-8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日益凸显.新闻娱乐化现象盛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轰动效应上来讲,使得”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功进入人们视野的事件就是2006年夏天的那场撼动全国人们心扉的盛大选秀节目了——“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夺得了无数人的眼球.引得全国上下掀起一阵集体娱乐的狂流。之后的“加油好男儿”、”非常6+1”等娱乐节目争先进入观众视野,  相似文献   

16.
申岩 《活力》2009,(15)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新闻"总是与"严肃"甚至"刻板"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当下的新闻传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新闻的传播方式正在向娱乐化转型.这类新闻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杨禹 《活力》2011,(2):91-91
民生新闻是新闻本土化发展的产物,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采用平民的视角。以平民化的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与普通百姓生存发展相关内容的一种新闻。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娱乐化与服务性备受观众青睐。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相似文献   

18.
孟天婴 《活力》2011,(10):91-91
新闻故事化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的(60分钟》栏目,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理念带人新闻报道。从而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也许有人会说,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这不是把新闻娱乐化了吗?当受众是最底层的老百姓时,它如何去承载太厚重的东西?其实,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9.
张琳琳  杜骁 《中外企业家》2013,(2Z):250-250
当前文化新闻报道的尴尬现状为文化新闻概念不清、娱乐化倾向严重、质量不高、报道不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为传媒的功能和社会责任化要求文化新闻进一步发展,受众期待更多优质的文化新闻。  相似文献   

20.
王滨生 《活力》2010,(8):290-290
进入新世纪.在电视新闻改革的新一轮浪潮中,民生新闻异军突起。经过十年的发展.各大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收视率。回顾这十年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在与传统新闻理念的冲突与融合中找到了自身生存的空间,成为目前国内电视新闻的主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