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审计作为“依宪治国”的重要内容入宪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晚清到国民政府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迁使得中国审计入宪成为可能。我国“82宪法”明确了审计的相关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审计工作的里程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审计工作在理念、制度、职能上均有重大拓展,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审计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对审计的全面领导,坚持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对新时期审计工作的重大变化和要求,密切关注与宪法的互动关系,并在宪法层面予以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2.
“审计入宪”是《利马宣言》提出的确保政府审计独立性和履行职责的重要命题,也是四十年来各新建国家制宪、成熟国家修宪的思想资源之一。“审计入宪”在192个联合国会员国(同时也是世界审计组织成员国)的宪法中,位置不一、归属不一、内容也不一,然而它们却是构成现代政府审计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些属于“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或者虽有宪法却没有审计条款的国家,其审计机关依然具有独特的宪法地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政权的更迭,近代中国先后有九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问世,其中大部分都写入了审计的条款。20世纪20年代,联省自治背景下颁布的大量省宪中的审计条款更是全面而具体。近代的“审计入宪”符合宪法之要义,也是国家和地方治理的内在需求,同时有国际先例可参考。“审计入宪”保障了审计机关的职权和独立性,也为近代审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近代“审计入宪”历史表明审计制度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需求,也是国家和地方治理的现实需求,同时入宪的审计制度需要充分考量国情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4.
近代宪法的核心和精神是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而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就是旨在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贯彻宪法的灵魂与宗旨。我国现行宪法对违宪审查制度虽有明文规定,但尚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故本文就针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对今后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5.
"双规"措施对于反腐力度及处置贪腐的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阶段性重要作用,但因其先天性的合宪合法性不足常被学者们诟病侵犯公民基本人权。为加快构建法治反腐体系,我国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用留置取代"双规",弥补"双规"合宪合法性上的不足。本文从留置在宪法视域下的完善为切入点,论述宪法对"双规"向留置转化的效用,具体表现为:宪法性原则为转化提供准则依据;宪法性规范为转化提供制度支撑;宪法性精神为转化的完善提供路径指引。  相似文献   

6.
徐广亭 《活力》2005,(9):119-119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里程碑,标志着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现有法律制度中不符合宪法原则的部分将无可辩驳地遭遇质疑。这种由于根本法的修改带来的对整个法律体系的影响,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辛文学 《活力》2004,(11):145-145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里程碑,标志着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现有法律制度中不符合宪法原则的部分将无可辩驳地遭遇质疑。这种由于根本法的修改带来的对整个法律体系的影响,将有力的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施秀艳 《价值工程》2011,30(12):314-314
基本人权原则是宪法基本原则之一,虽然各国宪法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我国宪法也同样如此。中国四部宪法确认基本人权原则,分别采取了默示型和明示型确认模式,其中默示型确认模式又经历了后置式和前置式两个发展阶段,体现了基本人权原则在中国宪法中的演变过程,也揭示了人权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9.
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写进我国宪法.这是我国人权发展史上的大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发展、价值为本.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权.那么,企业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昵?  相似文献   

10.
王瑾 《活力》2014,(10):59-59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要求,完善预防和救济措施,在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依法保障人身权利。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质就是保护人权,维护正当程序。该规则的合理构建和有效应用,不仅是顺应国际司法发展和改革潮流的需要,也是纠正错误司法观念、维护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更是保障公民宪法性权利的必要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一、公民住房权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1.住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杨成铭在《人权法学》中指出:“人权的普遍性是指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应当努力实现人权的共同标准,普遍性基于人类的共同属性,而不是不同国家民族的特殊性;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和需要,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权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权纳入国法律乃至宪法中予以保障。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其文本中对环境权予以明确的规定,将对环境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构筑环境权保护法律体系的视角来探究我国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进而对环境权的宪法保障现实价值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13.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有法律在规制环境权上存在明显不足,而宪法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只是将"环境权"隐含其中。环境权入宪能够充分体现环境权的人格属性,表现出国家对环境权的重视,有利于为公民保护自己的环境权益设立法律上的依据,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律体系中,刑事诉讼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它被称为小宪法.两次人代会审议最终通过,对于过去十六年的法律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大规模修改。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议论。本文在阐述新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结合宪法人权等内容,重点阐述新修订的法条对人权保护的措施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宪法>的制定经历起草、审查和公民复决三个阶段,不仅制宪程序合法严肃,富有民主精神,而且体现了反对军阀割据、要求民主自由、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愿望;作为我国第一步被使用的省宪,虽有明显的局限,但反映了湖南省宪运动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地方制宪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一词引入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宪政和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国家的基本价值观,人权原则将成为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原则。为了贯彻落  相似文献   

17.
一、以民为本 1.民权至上。“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其核心价值观来自基本人权的理念,因此所谓“以民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人权、维护人权和落实人权。社会保障作为全面体现基本人权的重要领域,其发展始终要坚持“民权至上”的指导思想,即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是不可剥夺的崇高权利,既是人的权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杨森 《活力》2007,(4):61-61
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从政治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保护人民基本人权,保障社会多元化、防止社会分裂化;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调节各社会成员间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缩小社会收入贫富差距;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9.
谷敏刚 《活力》2005,(2):95-95
近年来,我国先后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条约。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正式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人权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社会的普遍重视。在我们的司法活动中,正在逐步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人权尊严的尊重,本文仅从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  相似文献   

20.
吴姣姣 《企业导报》2014,(12):176-177
自由地在网络上进行表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存在现实的意义和优势。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在网络空间中的衍生品,法律实践应当始终以保护网络表达自由为目的。文章立足于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理论基础,通过对对网络表达自由的发展现状和保护机制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得出完善我国网络表达自由规制体系的对策。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能够架构出一个较为合理有效的体系,来保护网络表达者的表达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