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展望2006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稳定运行格局,宏观调控政策宜坚持“双稳健”基调,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严控投资增长速度,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2.
深入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3.
2002年,我国抓住了入世和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的契机,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长7.8%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1%左右,为明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当前国际大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有利,预测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仍可保持不低于今年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5.
2009年,我国在刺激经济复苏中投资过旺,资源性产品进入新一轮涨价期,国际上的过剩资金和流动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通胀成为可能。2010年,通胀风险犹存,要警惕高风险,预计国家将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坚持原有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主基调,不会进一步加大经济刺激政策力度,宏观调控的重心蒋转移到完善补充已出台政策和加快结构调整上来,从而巩固扩大我国经济走出危困、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导刊》2006,(3):34-34
(1月16日-31日) 一、1月16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针对投资盲目扩张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标本兼治、深化改革,注意解决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8.
展望2006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稳定运行格局,宏观调控政策宜坚持“双稳健”基调,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严控投资增长速度,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明显回升,消费市场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2005年,要抓住宏观调控已见成效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国内流通领域改革和开放步伐,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外需问题 为了保持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不仅要努力扩大内需,也要十分重视外需。内需中的投资需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有效,但刺激消费需求的回旋余地并不大,完全靠政府补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的解决方向是收入分配,但这是长期见效的事,短期指望不上;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更不能寄托不切实际的希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能只剩下投资,也要保出口贸易增长。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几年来总体经济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目前奥运经济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拉动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地产开发投资项目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本文开篇阐述了奥运经济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奥运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因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并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提高,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我国经济走势的担心。作者认为:由于坚持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近期出现投资反弹的可能性不大;虽然CPI有所上涨,但国内消费增长比较稳定,对年度经济增长不会产生大的扰动;随着我国一系列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措施逐渐地发挥作用,我国出口增长也将逐步趋稳。因此,从目前我国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经济的整体走势,在2007年将保持高位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国民经济连续5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调控效果较为显著。但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有可能导致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仍旧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仍待加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在政策因素和国际市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8年我国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有所减弱,国民经济运行将由过去五年的加速增长态势转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预计2008年全年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增长11.4%回落到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增幅与2007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1%,增幅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低于目前的估计,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湿,2008年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高涨的态势,GDP增速为11.3%,基本与2007年持平。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超出目前的估计,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非常显著,2008年经济增速将下降到10.3%左右。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经历了政策主导、改革闯关、需求拉动、经济紧缩和资源约束5个阶段。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呈现周期性、一致性、滞后性、广泛性和间接性等特点。要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与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必须把握宏观调控目标和时机、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坚持稳定价格的政策、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初步预测,2008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主要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难度较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问题难以根本解决,投资反弹压力挥之不去等。鉴于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建议:一是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二是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三是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个闸门。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消费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儿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几年来,由于实施了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国内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与投资、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需求增速仍显不高。  相似文献   

17.
消费需求加快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速度高、效益好和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在国家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消费需求及相关指标更是呈现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财经界(学术)》2005,(5):114-115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保持2005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今后长期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较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良好发展势头。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投放偏多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从短期看,经济总量仍处于偏热状态;从中长期看,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软肋”。2007年要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和稳定,适当调整总量,着力调整结构,将短期调控与中长期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财经界(学术)》2011,(17):64-65
2011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与建材业需求关联性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均保持了较陕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