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太勇 《证券导刊》2010,(41):16-16
央行日前公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呈现明显趋稳迹象。相比二季度,市场对实体经济增长过快下滑的担忧减退,不过未来的走势关键看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及其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春 《中国金融》2012,(18):78-80
5月份出台"稳增长"措施以来,宏观经济并没有明显反弹的迹象,反而呈现进一步回落的趋势。这种下滑趋势的持续要求我们应当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不仅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在多重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呈现出加速回落的态势。这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但从5月份出台"稳增长"措施以来,宏观经济并没有明显回升的迹象,  相似文献   

3.
财经短讯     
《理财》2004,(8)
中国经济出现降温迹象 商业部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出现降温的迹象,主要商品的供给逐渐满足需求,但是夏天变得更为严重的电力短缺,可能妨碍经济继续降温。 报告指出,中国主要商品的需求压力在今年第二季度将因供给增加而得到缓解。在第二季度,钢铁的国内生产和进口量  相似文献   

4.
张立群 《新金融》2015,(5):13-15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呈下行态势,但是也出现了明显的筑底迹象。供给端即过剩产能的调整仍处于关键时期,会给未来经济增长率带来一定波动。总体来看,经济增速换挡基本完成,经济增速趋稳的大趋势已日益明显。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的各个方面需通过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常态。未来的宏观调控将突出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由此,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增速回调基本触底,全面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会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增长将开启由数量扩张主导向质量效益提高主导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走势,不少学者指出有"趋热"迹象。毕竟今年1-2月份GDP增速可能高达11%以上,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再度抬头是很自然的。但是同时更应看到,从2006年至今,诸多令人无法忽视的现象,显示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也在迅速深化。这轮经济高速增长也许比普遍预期的更为强劲和持久。  相似文献   

6.
稳增长政策基调下的中国经济可谓"硬着陆无忧,但软着陆尚难言"当前,中国经济受到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冲击,下行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尽管经济有回升迹象。一方面,全球经济危机的后遗症尚未消除,欧美发达经济体还在"拖后腿",外围市场震荡让中国出口难有起色;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遭遇"转型之痛",曾铸造中国奇迹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资》2014,(15):24-28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我国经济的主要数据。7.4%的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8.3%的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这份可圈可点的"半年报",引起了各方关注,人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解读。但中国经济发展有活力、未来有信心,则是普遍的共识。就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创下6个季度新低之后,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会否"失速"的问题一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份"半年报"却很有说服力地告诉人们,中国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都不错,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的积极态势。"稳"的一面,透过数字看,就是增速趋稳、就业总体稳定、物价基本平稳、农业稳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进"的一面,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概括为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节能减排等五个方面结构调整都稳中有"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从中国经济的"半年报"来看,7.4%这个并不低的增速背后,更有结构优化、动力积聚、民生改善、环境友好等扎实内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正持续提高,"升级版"正在有条不紊地打造中。正如研究专家指出的,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但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都聚焦稳增长促发展,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到5%—6%的水平,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逆流而上,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亮点。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反复不断等影响,2022年四季度我国经济内生动力趋弱,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预计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左右。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接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并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做出针对性部署,要求2023年“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政策聚力“稳增长”的态势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9.
2月PMI指数接近50的扩张收缩分界线,比市场普遍预期好。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中已出现趋稳回升的迹象,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保增长政策的效果已初见端倪,但经济回暖趋势的确认还需要实质经济指标的印证。  相似文献   

10.
10月23日,汇丰银行公布了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受关注的经济指标之一,汇丰中国PMI指数由9月的50.2回升至50.4,显示国内制造业出现趋稳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观点摘编     
正刘世锦: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7月4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表示,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刘世锦认为,杠杆率趋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有助于消化存量债务。二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效  相似文献   

12.
2021年12月22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继2021年上半年强劲反弹之后,中国经济全年实际增长率将达到8%,2022年增长将达5.1%.尽管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  相似文献   

13.
声音     
《财政监督》2012,(21):76-77
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内需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区间内。今年4月我们及时提出把  相似文献   

14.
记得在2005年底预测2006年经济增长前景时,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高位趋稳,稳中趋降"的判断.然而,实际情况是2006年宏观经济依然保持高位,抑或出现过热苗头.这一差异是因为出现了若干原先预料不到或不足的因素.例如,地方换届、政绩压力,强化了行政性推动力量增长;又如,汽车需求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低迷后,2006年又出现了一个近乎"爆发式"的增长,这一点应当说是年初估计不足的.包括汽车在内的升级型消费产品的增长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投资北京》2012,(5):21-23
一季度北京市经济增长7%,各项指标变化基本符合预期,综合警情显示宏观经济运行依旧在趋稳的绿灯区域内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北京市经济发展面临转型需求,经济运行周期、外需环境及政策变化、自身发展需求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经济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北京市主动实  相似文献   

16.
民营资本活力才是主动性增长的能量之源,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软肋就是民营资本不仅匮乏,而且活跃度过低。要是放开投资管制这件事发生在10年前,那可真是件好事,但现在大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不错,我们知道本届政府更加重视"供给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谓"供给端"就是通过改革,通过解除管制增加资本活力,从而释放经济增长动力。但是,做尽管去做,但效果却不敢奢望。因为民间资本的能量和信心已经受到严重伤害,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其实,中国应当更多地重视"供给学派"的观点,10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但没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然没有消退的迹象,2009年是我们继续迎接挑战的一年。 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最初只是身处冲击波外围,而目前深度影响正在来临。相对而言,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能会比其他国家好很多,但是受外部需求放缓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近期可能进一步下行,很可能将面对更为恶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袁伟鹏 《银行家》2022,(3):19-22
国内"稳增长"诉求需要货币政策发力 货币政策宽松的必要性.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增长的货币政策亟须发力.其一,中央定调经济面临需求收缩(疫情冲击下消费再度回落)、供给冲击(工业生产低位反弹但仍弱)、预期转弱(企业经营预期无明显改善)三重压力,稳增长政策亟需发力.2021年年底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  相似文献   

19.
<正>国外多家媒体近日刊文,报道中国核心负债率趋稳、鼓励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果斐然、世界级初创企业迅猛增加等情况。中国核心负债率趋稳路透社报道称,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总体杠杆率为257.8%,其中,同比增幅较上季度末下降4.7个百分点,连续4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此前,中国信贷过度增长意味着其银行业未来三年充满危机,该情况今年得到改善,但信贷增长仍处于高危轨迹。中国正尝试通过"债转股"方式重点降低国有企业杠杆比率,并逐渐淘汰"僵尸企  相似文献   

20.
许小年 《新金融》2016,(1):11-13
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而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需求决定供给。这两种理论的局限性都在于仅关注供给和需求的静态平衡,没有考察经济的动态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时下的热词——"供给侧改革"正是这样一种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思路,即: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