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本文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发生根源及其与汇率失衡的关系。首先以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和外汇储备增长作为观察背景,从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考察中国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然后从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组合效应角度分析产生双顺差现象的直接原因,从产品内分工时代条件与中国经济开放成长道路阶段性特点角度考察其深层根源。最后探讨双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关系,着重分析近年人民币汇率低估对双顺差规模激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持续较大的双顺差格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重点剖析我国双顺差持续的原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是经济内外部失衡的集中表现。应当高度重视它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相关政策,校正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941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1%,累计顺差达到759.5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资源环境、金融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成本与风险,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与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已经多年处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下,这是由我国对内对外的经济和国际贸易政策所决定的。"双顺差"在给我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改革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方法,使用最小二乘估计对影响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并做出进一步分析。主要结论是:影响国际贸易收支的主要因素有关税、第二产业增加值、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政府干预等,且对四个因素的回归方程系数显著;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外商直接投资和关税比重三者的相关系数很高,表明三者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具有相互推动作用的循环。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的大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全球流动性膨胀的美元主导因素,并着重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基本状况,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提出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长期路径,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困扰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9.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10.
11.
产品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一个新现象、新问题。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海啸以前,我国经济失衡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收支顺差透过储备资产引发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国内房地产投资过热。文章通过对国际收支顺差、外商投资与国内房地产投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顺差与外商投资是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并依此提出扭转经济对出口与投资依赖的格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外资流向、规范管理房地产投资等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顺差的三个阶段,分析近几年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据此认为,我国贸易顺差实际是一种转移顺差,是国际间产业转移以及资本项目顺差隐形转移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劳动力价格、国内产能过剩及内需不足、配额限制取消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从顺差总量、贸易不平衡度以及顺差与GDP之比的国际比较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并不像一些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严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来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但"两缺口"模型已经不能对此进行解释。由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贸易统计体系的颠覆,改变了"两缺口"模型成立的初始条件,而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转轨时期不完善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对引资作用片面和静态的认识促成了"两缺口"模型在中国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16.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量互补与差额替代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相关主要国家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数据分析表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总量上呈现出互补性特征,但是在各自差额上却呈现明显的替代性。本文研究认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差额的替代性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在。该结论的启示在于,服务部门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仅拥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将可能长期存在服务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揭示了资本的最后来源问题和财富的创造及其分配不公等问题。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与现实联系密切。现实中世界经济的发展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因为它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能够解释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源问题。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口急剧萎缩.然而加工贸易确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文章对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利用出口转内销政策,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政策的导向;利用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促成加工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9.
文章特征化了一个在投资能力方面具有私人信息的委托人,和一个在努力水平上具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在联合生产产品时所面临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为研究结构性信息不对称对收益激励的影响,建立了双边道德风险奈件下的收益激励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中性的委托人和严格风险规避的代理人联合生产产品时,激励努力的次优契约可以达到,只是不能为代理人提供完全的保险;在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隐藏信息不再是有信息的局中人的最优策略,而私人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可以促成次优转移均衡的实现,这说明和单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单边道德风险相比较,结构性的信息不对称并不一定使得双边道德风险问题更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1世纪初开始,在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转移趋势日渐明显。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以何种方式加入国际产业链条才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应如何克服地方性产业集群同质性竞争的格局,支持企业不断攀升全球产业链条的高端就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