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中村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参与者,解决他们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对于提升城市化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邯郸市城中村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资金资本状况的调查,采用DFID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现状良好、信心较强,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前言     
<正>传统村落是先民聚居的生活场所。它的出现,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迈进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文明延续最为原生态的社会单元。它不仅具有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也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环境的见证,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上溯至七千年前,宁波就有了原始木构建筑和陶制器皿;越国句章和秦代会稽郡,濒水村落逐渐形成,砖瓦木石成为村落基本建筑材料;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三江口后,城市和各县、乡、村体制基本形成,并有了宁波的村落文献记载。特别在北宋末,宋室南迁,许多北方大族迁徙而来,以氏族为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被征用,因而出现了大量就业无岗、种田无地、社保无证的失地农民.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在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冲击和选择,并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因此政府急需从政策层面建构一个应对完整的体系来加以帮助和引导.为此,本文将以社区为单位对杭州市失地农民进行调研,了解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政策,剖析影响其市民化的因素,为推进城市化全局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为代表的城市新市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将会实现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面对规模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如何破解广大农民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课题。文章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认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点在于完善包括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在内的制度安排,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新市民素质和大力发展休闲产业。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随着清政府"自行开埠"和中东铁路的修筑,众多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哈尔滨,将工业技术和现代社会文明带入这座城市,掀起了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使之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哈尔滨便由一个传统的自然村落迅速崛起为东北亚现代大都会.这些人数众多、行业多样、国别繁杂的侨民,成为哈尔滨历史上引人注目的 一个群体.外侨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多元宗教文化和充满异域风情的艺术活动,对城市域外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动.  相似文献   

6.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西省乡村建设也在加快发展步伐.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思考如何将生态建设和村落建设相结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村落建设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与分析,从前沿问题入手,探讨现江西现代生态村落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助推我国农村建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7.
余洋 《魅力中国》2014,(10):304-304
刑罚是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制裁、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工具。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开始,犯罪现象就从来没有消退过,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消失。从国家政权的建立,就代表着公力救济取代了私力报复,国家成为了唯一有权行使刑罚权的主体,从此,人类告别了原始社会时期的血亲复仇,人类向文明和理性迈进了一大步。本文将着重从刑罚制度演进过程来论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先民聚居的生活场所。它的出现,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迈进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文明延续最为原生态的社会单元。它不仅具有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也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环境的见证,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本文分析传统村落消失与祠堂消亡的原因,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找传统村落祠堂发展史,总结浙东传统村落祠堂的类型,研究浙东祠堂建筑形制。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之后,大批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在此过程中,农民不仅仅是从社会角色方面产生变化,成为农民工,而且在社会资本方面也会产生变化。社会资本会给农民工就业带来重要的影响,本文力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探讨一条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先民聚居的生活场所。它的出现,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迈进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文明延续最为原生态的社会单元。它不仅具有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也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环境的见证,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项目建设中政府征用了大量的土地,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失去了惟一的保障途径——土地,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而且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及经济学界亟待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赵国飞 《魅力中国》2010,(32):72-72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失地农民就业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主要研究失地农民就业难进行必要性、原因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造。当今,城市已不仅是具有完整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市场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社会载体,也是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市场交换关系汇集的重要经济单元。城市是国家长期巨额资金投入的结果,是资本的实物形态,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经济属性,决定了城市资产的可经营性,即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与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以及相关延伸资本(如城市道路、桥梁冠名权)进行经营。城市资产经营已成为城市经济理论界和城市管理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就沈阳市一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迅速推进,农用地被大量征用,由此产生一大批拥有农村户口,却没有土地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由于自身和体制的局限性,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探讨失地农民面临的社会保障现状,然后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足的原因及其危害,最后就如何在实践中实事求是地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同是衡量个体融入主体社会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杭州市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具有模糊的身份认同、略偏向于负面的经济认同、失衡的制度认同和滞后的城市生活方式认同的特点。因此,建议政府要通过完善征地安置补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撤村建居政策和教育政策,提高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生活能力,夯实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的基础,落实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7.
周培萍 《特区经济》2010,(9):169-171
城市的发展必然导致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随着城镇化建设,失地农民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失地农民生老病死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新近出现的失地农民就业环境的恶劣和居住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得不引起人们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法律层面找出关于失地农民法律保障的缺失,提出构建全方位的失地农民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纪霞 《特区经济》2011,(6):170-171
城市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必然宿命,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其他原因,失地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部分失地农民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从产权到个人医疗,从子女教育到进城身份认同都存在问题,都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措施来解决,他们成为又一个弱势群体,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以制度为依托,以法律为手段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先后有相当数量的土地被征用,不少郊区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该文以开封市为例,从生产、生活方面,就业方面,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了郊区失地农民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增加征地补偿内容;完善征地和失地补偿程序,切实公开透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以及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等对策,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社会福利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弱势群体这一焦点问题,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我国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下城市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缺失状况,针对性地从社会资本建设角度指出转型期政府、非营利组织等主体在城市弱势群体社会福利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