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热点之一。随着2008年两岸直航包机的开通以及台湾"大三通"的不断推进,昆明作为台湾直航的第一批城市,与台湾的各项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昆台区域旅游合作有待加强。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昆台的区域旅游做出了详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闽台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两地交往源远流长。在经济领域,两地的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目前正值大陆与台湾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机,两岸交流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各项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本文在通过对福建与台湾地区物流业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两岸物流业的合作优势,提出构建闽台物流合作发展平台的构想。推出这个课题,探讨当前及今后闽台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业界更多的关注,并促进两地物流业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反台独的关键年。现阶段我们把反对和遏制“台独”,作为最紧迫、最现实、最重要的任务,同时,我们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把争取台湾民心作为我们各项对台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未来台湾问题的走向要看台湾的民意,如何争取台湾的民心将是中央对台政策的关键。要更多更好地进行两岸四地(祖国大陆内地、台湾、香港、澳门)民间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两岸之间的教育、学术、文化、艺术、体育、旅游、工商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大陆对台政策思维要更趋灵活,争取台湾民心,要从促进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加强海峡两岸中华文化交流、加强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开始。得台湾民心者得台湾天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地经济呈现紧密联系,我国沿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加快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合作,有助于大陆地区借鉴台湾企业有利因素,推进两岸互助合作,新海上丝绸之路是两下两岸经济贸易区的主要范围,福建与厦门自贸区已经为大陆与台湾两地带来了资金、资源、人力、市场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因此,进一步深化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势在必行。本文对自贸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海峡两岸自贸区建立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繁荣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台湾国民党主席、亲民党主席相继率团访问大陆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出现空前的广泛影响,各项交流互动不断升温。厦门与台湾拥有共同的血脉、文化和情感,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发挥旅游业人性化的政治作用来加深两岸的感情,致力于对台旅游口岸的定位,发挥独有的优势潜力,集合两岸、海内外的力量,实现两岸关系由局部到全面突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与缅甸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都处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之下,深化两地旅游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繁荣稳定。目前,滇缅旅游合作主要面临大国博弈、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边境政策不稳定、合作内容单一、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和制约因素。滇缅两地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政策环境;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线路;开展联合营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建立旅游人才联合培训机制;深化旅游企业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滇缅旅游合作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大发展,大合作,大交流“的热潮中,有一朵并不小的浪花,就是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首长,络绎不绝地率团前往台湾访问,成为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这些访问团不但层级高,而且规模也大,并带来工商、文化艺术、旅游  相似文献   

8.
1979年以来,海峡两岸就开始了经贸交流且发展势头良好,到目前为止,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的广度、深度都还不够。当前,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台湾同胞了解中国大陆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欲望越发强烈,这为两岸开展旅游服务业合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强劲的动力,而此时正是两岸旅游业加大合作力度的最好时机。分别比较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海峡旅游服务贸易的区别,并提出了关于合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雪 《市场研究》2010,(2):20-22
<正>2009年6月两岸民调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远见杂志社首次独立同期民调显示:两岸民众旅游交流意愿高,其中高达七成大陆民众表示愿意赴台观光旅游。随着2008年7月大陆游客赴台湾旅游启动,两岸交流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根据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的最新信息,截至2009年3月12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两岸民众旅游交流意愿高,风景名胜最受欢迎  相似文献   

10.
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合作的SWOT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勇  林云华 《商场现代化》2007,(13):327-328
本文采取SWOT分析法,论证了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在各要素上的互补程度,提出了促进两岸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峡两岸文化、旅游等人文交流的展开,产业合作交流也不断广泛、深化,尤其是随着智能+拓展,两岸在智能制造产业合作上有更多的机遇,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宁波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批试点城市,力争把宁波智能制造打造成为宁波的新名片;台湾智能制造起步早,人才储备充裕已发展初具规模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因此两地智能制造产业的互补性强;本文通过对两地智能制造产业合作现状分析,提出甬台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闽台旅游服务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O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这两项竞争力衡量指标深度地分析闽台旅游服务的贸易国际竞争力表明:福建与台湾总体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良好,国际竞争力都处于比较弱的劣势状态,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了闽台两地旅游服务贸易健康、平稳的发展,两岸必须建立合作的机构或平台,整合两岸旅游资源,提升旅游项目档次;深入贯彻ECFA协议;设立两岸旅游经济合作的保障制度,削弱政治因素对两岸旅游项目合作的影响,从而提升闽台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佳  龚唯平 《商业研究》2012,(2):177-182
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13省居民赴台旅游,以期由旅游业带动台湾的低迷经济走出低谷。基于旅游乘数模型和旅游人数模型,本文以2008年前后台湾旅游业分析为背景,定量研究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对台湾经济的贡献度,及影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认为开放大陆赴台旅游对台湾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两岸政策的开放性对赴台旅游人数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正>两岸关系回暖,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两岸经贸交流不断前进。时至今日"大三通"已经实现,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每年台湾30%的出口流向祖国大陆。大陆一直扮演着主动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角色,包括率先提出两岸经济合作模式——"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相似文献   

15.
城市     
厦门台商展位占1/3强两岸文博会展览面积达5万平方米本刊讯(记者邓熙)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于10月24~27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和互利双赢。据国务院台湾办公室发言人马晓光表示,本届博览会将聚焦工艺艺术品、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文创旅游四大板块,打造两岸工艺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宝岛台湾"大陆热"持续,台湾旅游业者及普通民众对大陆游客的期盼日渐强烈。各县市也对开放大陆观光客拟赴台旅游充满期待,因此,大陆居民拟赴台旅游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乃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在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大而又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特点及其成效,剖析影响两岸农业合作的障碍因素,分析了新形势下两岸农业合作面临的发展机遇;为了把合作引向深入,提升合作层次,提出新形势下必须在巩固以前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建立两岸合作长效机制;拓宽两岸农业合作领域;加快品牌农业建设步伐;注重农业技术、人才引进:推进两岸农业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应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邀请,2009年11月9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将率领江苏代表团赴台访问,并参加“台湾江苏周”活动。这次江苏代表团访台,将以扩大苏台经贸交流合作作为重点,努力在深化苏台经贸、科技、农业、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上取得新成果,促进苏台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实现互利双赢。这次访问活动对于进一步推进江苏与台湾各领域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应台湾中华亚太中小企业经济合作促进会邀请,由陈彬彬秘书长带队,福建省个私协会到中国台湾地区进行了参观考察。在台期间,参观考察团与中华亚太中小企业经济合作促进会就发挥双方协会优势,加强经常性联系与合作机制,搭建好平台,促进两岸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产业对接,人才互补,共同推动两岸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大陆与台湾经济的互补性使两岸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 ,区域整合是两岸经贸发展最终趋势。因此 ,在WTO的框架下只有不断地加强两岸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才能达成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