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志恒 《现代食品》2022,(8):114-117
目的:探究新资源食品L-阿拉伯糖的减肥降糖作用.方法:70只大鼠,随机选取10只大鼠给予普通饲料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60只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选取40只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L-阿拉伯糖低、中、高剂量组(0.03 g·kg-1、0.05 g·kg-1、0.08 g·kg-1),每组10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巴拉圭茶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方法:通过高脂日粮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巴拉圭茶低剂量组、巴拉圭茶高剂量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模型组饲喂高脂日粮,巴拉圭茶低剂量组、巴拉圭茶高剂量组饲喂高脂日粮并分别灌胃1 g·kg-1、2 g·kg-1巴拉圭茶,连续灌胃4周,处死小鼠,测定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巴拉圭茶均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高剂量巴拉圭茶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结论:巴拉圭茶对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路子佳  张志飞  谢瑶 《现代食品》2023,(19):216-221
为了辅助降血脂将红曲、绿茶提取物以及硒制成复合制剂,选择符合受试要求的高血脂志愿受试者120人,按血脂水平随机分成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试食组(连续服用复合制剂30 d)对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0 d后试食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分别平均下降11.08%和15.75%,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前自身的水平;试食组总有效率为50.9%,且受试者的血液、大小便等其他临床检查指标均无异常。该红曲绿茶提取物硒复合制剂具有辅助降血脂的功能,对受试人群健康无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翔辉  刘瑞霞 《现代食品》2021,27(3):218-221
探讨不同剂量巴拉圭茶对高脂血症小鼠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通过高脂日粮建立高脂血脂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巴拉圭茶低剂量组、巴拉圭茶高剂量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模型组饲喂高脂日粮,巴拉圭茶低剂量组、巴拉圭茶高剂量组饲喂高脂日粮并分别灌胃1 g·kg-1、2 g·kg-1巴拉圭茶,连续灌胃4周,处死小鼠,测定小鼠肝脏中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高剂量巴拉圭茶可显著降低小鼠肝脏中ROS水平、MDA含量(p<0.05),可显著提高小鼠肝脏中SOD、CAT活性(p<0.05)。巴拉圭茶对高脂血症小鼠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成期梅花鹿饲粮中添加半胱胺对梅花鹿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选择体重相近、健康梅花鹿160头(雌雄各半),随机分为16个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为2头梅花鹿。在4个不同添加时间间隔(1d、3d、5d、7d)中,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个不同数量的半胱胺(40mg/Kg、70mg/Kg、100mg/Kg、130mg/Kg)。结果显示,半胱胺能有效提高育成期梅花鹿的生产性能,整个实验过程中,采食量均低于对照组,半胱胺100mg/Kg.BW5d组的添加剂量组为最佳添加水平。结果显示,半胱胺能有效提高育成期梅花鹿的生产性能,整个实验过程中,采食量均高于对照组,半胱胺100mg/Kg.BW5d组的添加剂量组为最佳添加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在饲料中添加“鱼安康”投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anica)后,对供试日本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状况的测定结果。根据“鱼安康”在饲料中添加量不同而将试验分为5组,在各组饵料中“鱼安康”的添加量依次为0mg/kg(对照组)、20.0mg/kg.B.W.(试验I组)、40.0mg/kg.B.W.(试验Ⅱ组)、60.0mg/kg.B.W.(试验Ⅲ组)和80.0mg/kg.B.W.(试验Ⅳ组)。连续投喂28d后,取血液测定其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活性和补体活性,探讨了“鱼安康”对日本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Ⅱ组、Ⅲ组和Ⅳ组日本鳗鲡白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测验,P<0.05),而各试验组之间未出现显著差异(t测验,P>0.05),补体C3和C4活性最高的是投喂量为80.0mg/kg.B.W.的第Ⅳ组,但是第Ⅰ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测验,P>0.05)。研究结果证明“鱼安康”能有效地增强日本鳗鲡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饵料中的添加量以40.0mg/kg.B.W.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药食两用原料组合物产品——"甘氧片",对小鼠的解酒作用及对醉酒小鼠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50%酒精灌胃,建立急性酒精中毒模型,观察醉酒行为学指标、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肝功能、取肝脏测定肝脏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结果:样品组为人体10倍和20倍剂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在醉酒诱导时间和醒酒时间上都具显著性;肝功能指标:与正常组相比,给予醉酒诱导的模型组小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明显升高,表明对肝损伤模型建立。样品组10倍量和20倍量与模型组比较,ALT指标都显著降低(p<0.05、p<0.01);AST指标,样品组10倍量无显著性差异,20倍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T-BIL指标,样品组10倍和20倍量都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0.05);ALP指标,样品组10倍量和20倍量都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5)。肝脏乙醇脱氢酶活性: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样品组10倍量无显著性差异,20倍量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食两用原料组合物产品——"甘氧片"具有显著的醒酒作用并对急性酒精中毒具有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究全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0—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考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核密度法、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全国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范围由0.408~3.976缩小到 0.353~2.046,全国、东部、中部、西南和西北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均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呈上升趋势;(2)31个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多个年份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效率高值区分布由西南方逐渐变为东北方向;(3)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均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有差异。研究结论:当前全国大部分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分布不均,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政府应强化相关政策工具应用、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推动农户流转耕地和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助推各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顾及区域异质性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一种具有区域异质性转换规则、能模拟包含多个子区域的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MFLUS),并验证其可靠性。研究方法:通过多水平Logistic模型获取具有区域异质性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并耦合FLUS的自适应惯性机制CA构建MFLUS模型;然后将MFLUS用于徐州铜山区2010—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将结果与采用普通Logistic模型获取转换规则的Logistic-FLUS及FLUS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受镇级及栅格尺度因素的综合作用,各地类驱动力的多水平Logistic模型比Logistic模型更具解释能力;(2)子区域层次的因素不仅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布局,而且会通过强化或弱化栅格层次因素的作用强度而间接影响土地利用布局;(3)无论是目视对比还是精度指标比较,MFLUS模拟效果均优于Logistic-FLUS及FLUS模型,其中MFLUS的FoM分别比Logistic-FLUS及FLUS提高16.74%和5.11%。研究结论:MFLUS模型在揭示和模拟包含多个子区域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理方面更具可靠性,可为包含多个行政区的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清水县为例,采用熵值—TOPSIS模型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清水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阐释,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科技发展、绿色可持续、生活质量、产业发展指标等多个指标要素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探讨清水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清水县2020年的现代农业整体水平处在准备阶段,整体水平一般;(2)清水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科技发展、产业发展、生活质量和绿色可持续指标均有较大贡献,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各指标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正向作用,并且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农民增收。(2)从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来看,均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但作用效果存在差异,覆盖广度最强、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弱。(3)从作用渠道来看,地区经济增长能够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3)从异质性检验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河西地区作用效果最强,陇南地区最弱。基于此,提出应加快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趋于协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有充足提升空间;(2)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空间分化特征,主要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态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3)经济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自然因素在西部以负向影响为主,中部东部以正向影响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生了以负向影响为主到以正向影响为主的转变。研究结论: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经济、自然、社会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不同pH值对好氧堆肥中NH3挥发和氮素化合物转化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T1:对照;T2~T4:pH值分别为8.5、7.5和6.5;T5:酸性添加剂,10%过磷酸钙),研究不同pH值和酸性添加剂对好氧堆肥中NH3挥发和氮素化合物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堆肥的高温期氨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95%以上。降低堆体pH值可以有效降低氨挥发,且初始pH值越低,氨挥发量越少。至堆肥结束,与T1处理相比,T2~T4处理的NH3累计排放量分别减少了35.8%、66.93%和84.48%。添加过磷酸钙能使堆体pH值降低0.03~0.09个单位,使氨挥发减少62.42%。至堆肥结束,T1、T2、T3和T5处理NH4+-N含量均下降到0.04 g·kg-1以下的水平,而T4处理NH4+-N含量最大为0.17 g·kg-1。说明T4处理有利于促进反硝化作用的进行。T3处理的NO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定量分析中国小麦生产驱动因素贡献份额,综合评价各因素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效应。[方法]采用埃塔平方法 (η2)来确定气候与气象、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3组因素对小麦生产影响的贡献份额。选取1978年以来小麦生产集中度波动上升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新疆(春小麦)6省区作为研究案例。分别建立冬小麦生产和小麦生产两个模型群。每个模型群包含1个全因素模型和6个局部因素模型。[结果]两个模型群的R~2×100的值分别为63.70和62.74,显示模型整体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气候与气象、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这3组因素中的X变量分别在两个模型群中解释了小麦生产变化的63.70%和62.74%。η~2×100是相应因素或因素组合的解释力,由此得到的贡献份额显示了各因素对于小麦生产的独立和交互贡献份额。其中,冬小麦模型群的运算结果显示,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分别为5.83%和4.30%,而交互贡献份额则高达40.57%;气候与气象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为2.43%,与科技和生产投入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为0.14%,与社会经济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1.15%,说明气象气候与社会经济因素中共享了一部分信息;整个模型所有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11.58%。小麦模型群的运算结果支持冬小麦模型群,在3组因素中,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独立贡献及其交互贡献份额分别为5.05%、3.22%和44.86%;气候与气象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为2.48%,与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均为负,分别是-0.41%和-1.24%;3组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8.78%。[结论]两个模型群的运算结果共同显示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科技与生产投入对于小麦生产的作用更为突出;这两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于小麦生产有控制性影响,并在小麦生产模型中更加明显;相比之下,气候与气象因素贡献份额相对较小,且在和科技与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削弱作用,使得气候与气象因素的作用更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从信息技术使用视角探究互联网使用对专业苹果种植户农地转入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而探索互联网能否成为激活农地流转市场的重要媒介。研究方法: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互联网使用对专业苹果种植户农地转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反事实假设,使用互联网的专业苹果种植户若未使用互联网,其农地转入概率下降17.6%。(2)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提高信息搜寻能力、增加社会资本、提升信贷获得水平三条路径影响专业苹果种植户农地转入。(3)互联网使用对低收入组和自有地面积为小规模的专业苹果种植户的农地转入作用更大。研究结论:要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农地流转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加快农地流转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2005—2019年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五省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向更好的状态转变,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子系统在研究期内综合评价指数上升明显均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转变;未来西北地区应当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全方位探讨城市收缩现状,判别城市收缩类型及收缩发展态势,揭示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辽宁省城市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和面板双栏模型。研究结果:(1)1998—2018年辽宁省城市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城市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鞍山市、抚顺市、丹东市、锦州市、盘锦市和铁岭市处于收缩状态,其中盘锦市、丹东市、抚顺市属于重度收缩,鞍山市、锦州市、铁岭市属于轻度收缩;(3)不同维度城市收缩影响排序为土地利用>资源环境>设施服务>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在土地利用维度城市收缩最为突出,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引起关注;(4)城市类型、城市化水平及城市空间扩张等因素对城市收缩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城市收缩已成为辽宁省城市发展必然阶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需主动适应城市收缩态势,合理规划城市国土空间布局,减缓空间扩张—人口减少悖论问题,建立辽宁省主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多尺度视角揭示全国21个城市群内新旧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与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外部形态紧凑扩张而内部功能发育不良错配空间并探究其驱动机理,为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景观扩张指数,空间错配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Maxent模型。研究结果:(1)新增填充型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整体表现为“ 南高北低”分布特征,呈显著集聚性与“南热北冷”空间分异格局。(2)“高—高”聚集区分布于南部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及珠三角城市群内,“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等城市群中。(3)中国城市群填充式扩张尚未实现外部形态与内部功能的空间协同发展,多数新区功能发育相对尚不成熟,各尺度下均以蔓延式空间错配为主。(4)地形、公共服务设施、经济水平与土地价值是造成空间错配驱动因素,而各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亟需秉持建设用地存量优化和提质增效新理念,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间各类要素合理配置与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以此构建兼顾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剖析“流空间”背景下湖北省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动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通过调控碳排放的关联态势推动县域间的协同碳减排。研究方法:夜间灯光数据模拟能源消耗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内,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明显,整体形成以武汉市区为大核心,以各市辖区为小核心的多组团结构,网络的稳健性较强,等级结构有所弱化,紧密度仍有待提升。(2)武汉、黄石等地的市辖区长期居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更多充当净收益角色。(3)人口流、信息流和经济流均显著促进县域间碳排放关联网络的形成,其影响作用具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特征;各县域在经济、产业结构、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差异水平及地理邻近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碳排放关联网络的形成。研究结论:需调控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强度,依据各县域在碳关联网络中的作用及发展态势探索总体碳平衡目标导向下的差别化碳减排措施,形成协同碳减排态势。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综合铁路联系相比,高铁联系对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铁路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增长,进而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高铁联系在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和创新产出增长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4)城市对外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铁路网络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以推动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