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是"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很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政府和人民也非常重视对其保护和传承。课题组在总结苏州手工艺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非遗手工艺展示传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打造"互联网+非遗手工艺"精品平台;借助网络新媒体来创新非遗手工艺展示;利用直播大平台打通互联网+非遗手工艺销售渠道;运用智能新技术优化非遗展示性体验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适应"后申遗"时代非遗保护工作重心的转变,利用自身的优势与需求,积极参与区域非遗的保护:整合与完善非遗数字化资源;搭建非遗展示平台,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培养非遗潜在的传承人;参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为非遗文化再生产添智增力;区域合作,取长补短,互融共进。从而提升非遗的保护、传承水平。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9,(1)
社会各组织均参与到非遗的保护、活态传承及非遗品牌的创建中,在提升民众对非遗文化和价值认知的同时,助推非遗品牌商业价值转换。本文梳理各主体在非遗品牌的推广成果、手段,进一步提出创新推广建议,望能为国内非遗品牌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弘扬中华非遗文化的当今,许多非遗项目在其传习场所建构本行业、本技艺的展示空间,这些应运而生的“非遗”传习所,相比于传统博物馆展示具有更直接的文化感染力。而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文化渗透旅游,旅游洋溢文化已成为新趋势,作为非遗文化集中呈现的手工艺非遗展示传承场所正面临“非遗+旅游”发展的建设新课题。本文以王星记扇展示...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背景下,通过非遗会展活动注入思政元素,可以增强思政表达,传递价值观念,进而凝聚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与认可。本文主要探讨了非遗会展在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通过数字化手段、旅游发展、与其他行业合作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非遗文化。文章深入分析了会展活动与非遗活态保护两者的关系,针对性提出了非遗类会展活动的发展路径,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6.
何瞻 《商展经济》2023,(1):34-36
当今,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方式,数字科技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聚焦非遗文化传承问题,通过对数字经济下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趋势及不足展开研究,并对数字经济下非遗文化传承及产品典藏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齐丹丹  高歌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12):194-197+211
网络直播通过广泛传播渠道、互动的特性以及创新的形式赋能非遗产业发展,对于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构建网络直播促进非遗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非遗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网络直播对非遗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对不同区域的非遗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网络直播对非遗产业的发展大于西部地区。此外,交通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对不同区域的非遗产业发展起到了差异性影响。基于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网络直播中对非遗产业发展中的总体协调功能,企业应打造平台特色、突破流量困境,平台应规范主播直播行为、孵化非遗产品明星与非遗产品带货IP。  相似文献   

8.
《商》2015,(50)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决定了少数民族非遗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的重要路径。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是个不易协调的难题。水族马尾绣工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马尾绣背扇、童帽、绣花鞋等的生产性保护折射了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产业进程,对其考察可窥探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与困惑,从中也可尝试探讨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手工艺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江苏省关注的焦点。从基于江苏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选取手工艺非遗这一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建立健全江苏手工艺非遗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多维多主体合作以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旨在提高江苏省手工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手工艺非遗的发展与创新,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粹,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等都将在文创设计时焕发新机,而形成产业将会激发出最大的发展潜能。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贵州非遗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迎来了新契机,而非遗文创产业是对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分析贵州非遗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为贵州非遗文创产业提出发展路径建议,以期促进贵州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助力贵州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高职校纷纷成立了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将非遗传承保护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以更好发挥技能大师作用,弘扬非遗技能文化。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以高职校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所需的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标配形式为此类工作室的更好开展铺垫夯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海玲 《江苏商论》2023,(12):130-132+136
非遗促使古老技艺重回大众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问题始终是研究的热点和实践的难点。在社会转型期,回归生活是当前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努力的方向,创新往往是实践主体被动的应对性的选择,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的原则。作为青绣代表的互助土族盘绣,具有传承时间悠久、传承人数众多、传承模式传统的特点。论文为理解传统手工艺创新的发生过程及其与传统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与启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从数字化、培训、扶贫、文创、旅游等五个产业发展方向讨论盘绣的艺术性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职业院校师生团队联合国家首批非遗项目宁海平调创新性地将PDCA循环模型应用至非遗“传—习—录—守”中,通过“数字化转型”“沉浸式体验”“全方位记录”“全方位展示”的管理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化文明进行融合,促进人们在生活中接触和了解非遗,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使数字化赋能非遗火起来并活起来,有效助力地方非遗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红 《中国报业》2023,(10):16-17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遗纪录片创作是重中之重,其有助于促进社会文化传播,拓展非遗文化的受众群体范围。本文基于文化传播意义角度提出了非遗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非遗保护为热点的社会趋势,并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展开的调查研究。此次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当地的文化市场。通过进行手工制作,结合书面和亲身实践,切实体验非遗的内在力量,感受精神冲击。深入挖掘非遗保护重建改造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将新鲜的时代"血液"融入非遗文化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此实现非遗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反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连带式效应。打造非遗文化的"活态"继承和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振兴,最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6.
丁默轩 《商展经济》2023,(23):44-47
在“大思政”视域下,本文以非遗类展览的功能与价值作为研究的方向,通过“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入探讨了非遗类展览本身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以及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通过展示吉林非物质文化节的不同特点,在增加非遗类展览的互动性方面,结合更多演艺方式进行展览的内容创新,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非遗类展览当下也面临着多样受众需求等现实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进一步发挥出非遗类展览在"大思政"视域下的重要功能与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宣砚制作技艺于2017年入选安徽省非遗名录,颇受当地政府重视。宣砚非遗产品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正处在品牌化的进程中,但也正在经历一些问题。本文拟从非遗文化资本和品牌化营销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在消费社会,消费的实质发生了转移,符号消费取代物质交换成为新的社会关系形式,而品牌化为符号消费提供了载体。非遗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形态被传承被发展?如果我们认同非遗只有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那么品牌化营销是否才是最有效的保护之道?  相似文献   

18.
石兴奎 《中国报业》2023,(7):186-187
本文论述了挖掘非遗传承人的意义,以及媒介传播的力量。同时,通过笔者实践所得到的感悟,对非遗传承的媒体所具备的传播力量进行了总结和剖析。深入的新闻实践成为笔者论述的依据,总结出来的内容是对非遗传承系列策划的经验论述,供同仁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各类非遗小镇创新发展方式以及智慧经济下非遗小镇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主要发展方式包括: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管力度,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培养智慧型旅游人才,为智慧经济下非遗小镇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升智慧经济产物在旅游产业中的使用。研究结论将有助于非遗小镇在未来平稳发展,提升非遗小镇的创造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和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难融入、不合拍等劣势使其传承面临巨大困境,亟须创新。文章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为例,探讨新时代新形势新发展下,如何借助短视频、直播、品牌联名等新技术多元化、立体式传播非遗文化,让非遗在创新中“火起来”,在传承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