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实施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选择。研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是否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厘清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对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能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替换核心变量测度、排除疫情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成本的路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案例分析表明,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采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进一步验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此,企业应深化数字技术与供应链体系的融合,积极倡导应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共同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的价值,提...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流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引擎。基于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流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流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提升流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流通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对国有企业、仓储邮政及运输业、东部地区流通企业的作用更强;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扩大市场规模、降低供应链集中度三个间接途径促进流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一步考察充分体现流通业属性的供应链集中度发现,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抑制下游客户集中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并未通过降低上游供应商集中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对于揭示数字化转型影响流通企业运行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释放数字红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292个城市为样本,研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政策效应及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开放能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因此,继续提高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应鼓励企业在服务贸易领域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大力发挥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史丹  孙光林 《财贸经济》2022,(9):85-100
本文以2014—201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在构建大数据发展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大数据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大数据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高大数据发展水平有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内在机理表明,企业创新、要素配置与数据赋能的中介效应显著,大数据发展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创新、优化资本与劳动要素配置效率,以及数据赋能来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异质效应表明,大数据发展对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要大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并构建微观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数,在此基础上从实证角度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本文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强劲驱动力,这一结论在进行了 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及降低成本的机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异质性的研究发现,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要素密集度等企业微观特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等外部宏观环境会对数字化转型的效率提升作用产生差异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准确评估数字化转型的生产率效应,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选取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2013—202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间,研发支出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政府支持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提出制造业应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研发支出,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节粮减损不仅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上市涉粮流通企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节粮减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节粮减损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表明,提高物质资本配置水平、人力资本配置水平以及技术创新水平是节粮减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机制。基于调节效应的检验表明,数字化水平对节粮减损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考虑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后,节粮减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性质、地区、存续年限及数字化水平的企业中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重视节粮减损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优化资本配置、提升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数字化水平等渠道,全面夯实中国粮食安全根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07~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探究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银行业竞争加剧确实能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同时,银行业竞争加剧可通过增加企业实体投资和创新投资进一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ESG表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9—2021年我国A股建筑上市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建筑企业ESG表现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表现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良好的ESG表现通过促进研发创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检验发现,ESG表现对国有建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文章为厘清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建筑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转型不仅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更强调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从资源配置视角,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该结论经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此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行业差异,且主要存在于非高科技企业和人均产值低的企业中。基于此,政府应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以及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2012—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显著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增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显示,当企业所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较高以及市场竞争较激烈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明显。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在市场准入管制放松的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以显著改善企业产品市场表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0—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供应商地理距离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商地理位置越邻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供应商地理距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两条路径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供应商集中度较低、所处市场竞争度较高及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而言,供应商地理距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化发展和高铁开通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理邻近优势,但并没有对供应商地理距离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研究结论为优化企业供应商分布,提高供应链韧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建设一般伴随着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意外”提升。本文将中国2012年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作为信息化冲击的自然实验,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3—2016年中国地级市和上市公司匹配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三重差分法(DDD)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的信息化冲击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论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信息化冲击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化冲击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的信息化冲击对资本密集度更高、规模更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的信息化冲击对国有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对于非交易行业,交易行业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导致的交易成本下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的发展时代,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文章基于2013年—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研究得出: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技术创新在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下,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贺文清  周霞 《现代商业》2023,(21):169-172
本文以2012—2021年科技型中小微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OP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PSM-DID方法研究了创新券是否对中小微企业TFP具有提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券对中小微企业的TFP有显著提升作用,对民营企业的提升作用更强,同时检验了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学术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也是政策制定者、改革践行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2015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加快建设创新型政府写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创新意识是政府创新行为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并指导其他创新维度的落地,也是政府创新过程的重要表征。与此相契合,本文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捕捉政府创新意识,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切入点,在验证指标合理性的基础上,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展开实证检验。主要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创新意识越强,越有助于提高当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当地区创新禀赋越强、企业受到的政府干预程度越高时,政府创新意识越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3)政府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三个维度的创新意识更能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政府公共治理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领域的文献积累,而且对于新常态下政府如何转化角色、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企业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以近年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激励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了二者之间的相关作用机制。本文认为: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采取高管薪酬激励能够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其中企业创新发挥了中介作用。该结论拓展了管理层货币激励的经济后果研究,并且对于上市公司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和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程度不一的融资约束,探讨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双层股权结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使用2010—2020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数据探究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相比于单层股权结构企业,采用双层股权结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更高,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企业发展质量高。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在高融资约束条件下,双层股权结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9.
董雨  袁雪  查勇 《商业研究》2024,(1):12-22
“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工具,2013—2014年,我国建立了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近十年以来,此项政策的减排效果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值得探究。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以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该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碳交易市场特征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在碳交易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碳交易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中更强,并且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流动性、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都对碳交易政策效果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碳配额价格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包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发包与承包双重视角,深入考察了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运用2002—2014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包与承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发包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承包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发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行业技术密集度的增加而增大;承包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经验发现为中国外包战略的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