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式脂肪酸又称反式脂肪或逆态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人造植物油脂,生活中常见的人造奶油、人造黄油都属于反式脂肪酸。制造反式脂肪酸的“氢化处理”过程可以防止分子被氧化,使液体油脂变成适合特殊用途的半固体油脂并延长保质期。据健康专家介绍,在人们经常吃的饼干、薄脆饼、油酥饼、巧克力、色拉酱、炸薯条、炸面包圈、奶油蛋糕、大薄煎饼、马铃薯片、油炸干吃面等食物中,均含有不等量的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2.
王雅雯 《现代食品》2022,28(2):127-129
虽然目前可通过过氧化值检测方法对食品中油脂的过氧化值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值来准确判断油脂中过氧化物的含量,但相关检测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阐述了食品中油脂的提取方法、食品中油脂的过氧化值检测方法及检测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过氧化值检测方法的应用策略,为食品中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获取茶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的纯油脂及茶油掺假后的油脂掺假模型的脂肪酸含量组成,在对脂肪酸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绘制以顺式油酸甲酯面积百分含量为X轴,花生酸甲酯面积百分含量为Y轴与茶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油脂含量的等值线图,直观地呈现出茶油掺假油中茶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的分布,可以定性且定量的鉴别茶油掺假油情况。研究结果可以为食用植物油脂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掺假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凯 《现代食品》2020,(7):114-115,120
在现代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食品检测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生产管理方式。作为检测食品安全性的主要方式,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飞快。当前,仪器分析方法因其便捷、快速、准确的性能,而在食品检测过程中广泛应用。本文首先简单描述了仪器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然后对食品检测分析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论述了仪器分析法在食品安全检验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泡沫形成的机理以及影响泡沫稳定性的表面张力、液体黏度和表面黏度因素进行归纳综述,然后结合油脂加工实际生产中引起油脂起泡的极性化合物及聚合物、磷脂含量、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构型等因素进行详细介绍,为油脂工业对起泡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文  吕航  金昱言 《现代食品》2021,27(1):110-112
目前,在食品分析行业中存在很多分析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分析方法当属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法应用广泛,可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等各种复杂基质进行有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检测,以便能提高食品日常抽检中的检测效率,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7.
周丽娜 《现代食品》2023,(24):107-109
食品检测能够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整体评估,为相关部门的监督抽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在对食品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应当根据食品类别,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与检验技术,保障食品安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理化检验技术存在的不足及提升措施,旨在提高食品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8.
饮食科苑     
食用油使用中的误区误区1:做菜时油温越热越好,油加热至冒烟后才放菜或肉翻炒。油过度加热,温度达到它的发烟点时,油的营养和味道会发生变化,油中本来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富有营养的脂肪酸开始转化为反式脂肪酸,它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利。同时,油脂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和食品中的各种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正确做法:将油加热,当发现油发出淡淡的油香,表面有些许涟动时开始放入菜或肉翻炒。如果发现油开始冒烟,应立即改小火,或将菜锅从燃具上拿开。误区2:食用油放在灶具附近最方便。油遇热、光和空气易氧化变质,出现“哈喇味”。油脂氧化会产生很多…  相似文献   

9.
槐树种子综合利用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子蛋白质、水解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成分分析结果为依据,对槐树种子综合利用潜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槐树种子具有较高的营养、医疗保健及工业价值,加之资源量大,在食品酿造、饲料、医药和油脂化工等行业有较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刘作涛 《现代食品》2020,(3):206-207
食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需对其质量进行安全检测,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对食品的生产、流通产生较大影响。快速检测技术的出现,使食品安全检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在监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分析,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 5009.168—2016)的制定与实施,整合了多个标准。本文结合日常的检测实例对不同基质前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包括试样的充分水解、脂肪提取和甲酯化;对内标法、外标法、面积归一法等定量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的转换系数进行了介绍;对脂肪酸的命名、简写符号进行了解释,强调了脂肪酸的定性,可以帮助更多的学者理解标准,进一步提高脂肪酸含量的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实现对食用植物油脂的快速分类检测、品质检测以及预测掺伪检测。主要是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造定标模型,首先实现基于不同种类食用油的分类甄别,然后实现对油脂品质进行多方面指标的快速分析,辅助对不同油样种类进行掺伪量预测。本文结合对其科学研究现状以及检测技术实践应用过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顾问》2009,(5):26-26
由江苏大学赵杰文等完成的“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新技术和融合技术的开发”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所谓无损检测,就是在不破坏被检测对象的情况下,应用一定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对其内在品质和外在品质加以测定,并按一定的标准对其作出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色谱分离技术与高选择性质谱技术结合可形成液质联用技术,相较于单一的色谱分离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强等优势。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液质联用技术检测食品真菌毒素的原理,并结合实际毒素检测试验进行液质联用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旨在补充食品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为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地沟油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概述了中国近10年地沟油检测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地沟油的分类及二次油的概念,分析了组分多变、取样困难困扰检测技术研究的突破,提出了油脂内源性指标作为地沟油特征指标研究的方向,展望了三酰甘油聚合物、氧化三酰甘油、低碳数脂肪酸等作为地沟油特征指标,以及低场核磁、电子鼻、光谱等技术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植物油脂与食品、医药及工业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国内外都十分重视从植物界中扩大与寻找新油源。我组于1962年起除研究推广油莎草、文冠果、苍耳、芸芥及马泡瓜以外,[1·2·3·4·5·6],并采集了东北野生及栽培植物约600个样品,收藏300余种子标本,分析了棣属于58科260余种的种子油脂成分。本文将油脂的含量、碘值及脂肪酸组成与植物科的关系等加以归纳与讨论,联系国内外有关资料,探索东北植物油在植物类群中的分布规律,以期为科研与资源利用提供某些依据。 二、植物界中油脂的含量、 碘值和脂肪酸的概况。 植物油脂主要贮存在种子…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硫脲是硫脲经双氧水氧化生成的产物,具有漂白、防腐和抗氧化等作用,因其危害人体健康,已被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因此准确高效的二氧化硫脲检测方法是食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本文综述了食品、化工品和水样中二氧化硫脲含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探讨了各检验技术的局限性,为制定食品中二氧化硫脲的标准检测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黄曲霉毒素、苯并芘、甲醛及亚硝酸盐等是食品中常见的致癌物质,具有致突变、致癌性及细胞毒效应,食品原材料、加工方法、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有产生致癌物质的可能,因此致癌物质的检测极其重要.本文就黄曲霉毒素、苯并芘、甲醛、亚硝酸盐及其常见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同时分析了每种致癌物质的检测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旨在为食品粮油中的常见致癌...  相似文献   

19.
王宗汉 《现代食品》2021,27(1):132-134
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相关的分析检测工作量逐渐增多,需要借助色谱技术对食品进行分析和检测,并将先进技术运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从根本上提升食品检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检测是保障其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幼儿配方食品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是保证定量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溯源性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婴幼儿配方食品、奶粉中标准物质的种类和定值技术。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奶粉中脂肪酸等多组分、多量值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些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