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农村经济》2010,(7):58-58
EM技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发明人为原日本琉球大学农学部比嘉照夫教授(Prof.Teruo Higa)。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历史由来已久,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如面包、酱油、豆酱、啤酒等皆是利用了微生物的作用。比嘉教授通过对微生物宏观作用特性的长年研究,将自然界的微生物分为“发酵合成”与“腐败分解”两大类,前者多是对人类及环境有益的,后者多为对人类及环境有害的。将前者这些有益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传统发酵技术是一种起源于我国的以"曲"作为媒介,将农作物转化为食品的加工方法 ,"曲"的发明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传统发酵技术被用于大豆的加工中,形成发酵制品豆酱,豆酱的制作工艺经历了出现、突破、革新到逐渐成熟的演变过程。就东北地区而言,传统发酵技术酿制豆酱,其起源的不晚于宋金时期。在酱的制作中受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地区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制酱方法。  相似文献   

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微生物种类,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等4个方面。综述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分析了影响土壤微生物环境多样性的环境因子,并分析展望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气候变化条件下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正>1生物有机肥的来源目前国内外对生物有机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定义,许多专家认同的概念是生物有机肥是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微生物肥料,它不同于仅利用自然发酵(腐  相似文献   

5.
发酵床养猪技术就是在土壤中采集出一种微生物菌落,经过特定营养剂的培养,形成白色土著微生物原种.将原种按一定比例掺拌锯屑或稻皮和泥土,以此作为猪圈的垫料。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土壤微生物菌落的分解发酵,使猪粪、尿中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微生物以尚未消化的猪粪为食饵.繁殖滋生。随着猪粪尿的消化,臭味也就没有了,而同时繁殖生长的大最微生物又给生猪提供了无机物和菌体蛋白质食用。  相似文献   

6.
发酵工程是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的一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服务。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综述了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及其进展,包括改造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单细胞蛋白(SCP)的生产、开发功能性食品和微生物油脂的生产等,这些都为新型食品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当大豆在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可进一步提高其营养价值。综述了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包括腐乳、豆豉和酱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8.
由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EM制剂 ,是建立和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的重要生物技术。EM是有益微生物群的英文缩写 ,它由整个生态系统的五大类微生物中的 80多个优秀分子组成 ,主要成员有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克阳性放线菌和发酵型丝状菌。EM原露制剂 ,作为一个功能群体 ,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 ,将好气性和嫌气性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 ,形成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 ,它们在生长中产生的有益物质及其分泌物质成为各自或相互生长的食物 ,通过这样一种共生增殖关系 ,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油脂浸出用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适合微生物油脂浸出的溶剂,设计了一套实验室用的20L中压浸出器,并分别用液化石油气和正己烷作熔剂对微生物油脂进行浸出,对两种溶剂所提取的毛油品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单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的概念、分类、特点及杀菌机理,综述了等离子体技术对谷物微生物和品质的影响,重点总结了谷物经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后对细菌、细菌芽孢、霉菌、酶的活性、淀粉、酚类及风味物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旨在推动等离子技术在谷物贮藏方面的应用推广,为谷物贮藏期间品质安全的控制与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上海农村经济》2007,(10):43-44
答:家兔肠道感染常发生于幼兔,其重要诱因是目粮中纤维素含量过低,特别是集约化养殖时饲喂的颗粒料中含纤维素少,在不加喂青料的情况下,该疾病的发生更为突出。家兔是单胃食草动物,淀粉等营养物易被消化和吸收,但需要在胃和小肠内被充分消化和吸收。如果这类物质大量进入盲肠,会促使盲肠内有害微生物和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异常发酵,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往往造成兔肚胀,肠炎,拉稀,甚至死亡。而粗纤维(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对维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适当量的粗纤维可以调控后肠发酵,增强肠道共生微生物区系的定植能力,  相似文献   

12.
韩国美食游     
韩国有各种饮食。由于韩国过去处于农耕社会,因此从古代开始主食就以米为主。现今,韩国饮食由各种蔬菜、肉类、鱼类共同组成。泡菜(发酵的辣白菜)、海鲜酱(盐渍海产品)、豆酱(发酵的黄豆)等各种发酵保存食品,以营养价值高和特别的味道而闻名。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肥料是以特定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根据其对改善植物营养元素的不同,可分成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磷细菌肥料、硅酸盐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五类。由于微生物肥料符合生产安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肥料原则要求,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列入生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许多蔬菜生产试验研究也确实表明:微生物肥料具有增产、显著减少蔬菜体内硝酸盐及重金属含量、改善蔬菜营养品质、提高化肥利用率以及培肥地力等作用。因此,在当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大潮中,微生物肥料理应为广大农民所重视。但目前,微生物肥料市场比较混乱,伪劣产品较多,加上微生物肥料在许多生产者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使用易出现盲目性。因此在使用中要切实注意。  相似文献   

14.
《江苏农村经济》2011,(11):15-15
日前,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余柳青等人承担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一微生物除草剂禾长蠕孢(克草霉)的固体发酵与剂型加工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目前1%克草霉孢子粉剂生产车间已在浙江天一农化有限公司初步建成,意味着浙江省拥有了首个微生物除草剂产品,并在产业化开发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5.
《农民科技培训》2010,(7):22-22
2009年.山东省平原县坊予乡引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秸秆为资源.将秸秆在专用微生物菌种的作用下分解发酵.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微生物、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等。据了解.秸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提高棚温3~4℃.可使产品提早上市20天左右.增产20%以上.秸秆发酵分解产生的废渣可以作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6.
由我国知名微生物专家、中国管理科学院创新所高级研究员、河南省科教兴豫高级人才专家团成员赵建营先生设计的一种既可大,也可小;既可地下,也可地上:既可传统建筑方法生产,也可工厂化、商品化生产,既可农家小院,也可责任田,还可大型养殖场使用,能对农业副产品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厌氧发酵,使之转化成生态、有机农业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源、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进而又反作用于生产,使之优质、高效产出,让生产者增产增收增效的微生物发酵装置,经在我国特色农业的知名企业河南省淇县未来农业示范园中试,部分区域推广,获得巨大成功并开始走俏市场。  相似文献   

17.
发酵白菜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其营养价值、口感风味等受到众多消费者喜爱。本文综述了发酵白菜的风味及品质功能的变化,为提升产品风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1、微生态制剂的基本概念微生态制剂是从动物体内或自然界分离、鉴定或通过生物工程人工组建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有活菌并用于动物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目前,我国的微生态制剂的商品名称主要有:生物兽药、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生菌素、益生素、生物发酵剂、生物净化剂、合生素等。随着人们对畜禽肉类及水  相似文献   

19.
《致富之友》1996,(1):26-27
介绍几种微生物处理秸秆新技术秸秆"微贮"技术是国家科委科技"星火项目"之一。技术的关键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秸秆变成酸、香、柔、熟的家畜喜食的优质饲料。这种"微贮"饲料一是成本低,效益高,比用尿素氨化费用低10余...  相似文献   

20.
用微生物分解农作物和农业废料来生产乙醇,是生物燃料研究的主要方向。美国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个基因,有望帮助提高微生物生产乙醇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美国能源部生物能源科学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在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一种细菌热纤梭菌中,新发现的基因决定着细菌对乙醇的耐受力。热纤梭菌能发酵降解纤维素产生乙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