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证券化创新势必影响银行个体行为,进而对宏观金融产生"溢出效应"。随着资产证券化创新不断提速,其对个体银行风险承担及宏观金融稳定影响的机制与路径需要进一步厘清,以利于对其合理监管。从动态视角看,资产证券化创新是通过影响银行个体行为作用于其风险承担水平,并通过一定的"溢出效应"影响至金融稳定,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出一个"由微观向宏观过渡"的三阶段动态路径。因此,须以"审慎+鼓励"的态度推进资产支持证券创新,促使银行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创新之基本功能,从宏观层面考虑针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真正发挥资产证券化创新的本质作用。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将企业的信贷资产转换为具有交易特征的有价证券,进而连接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丰富了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效率,同时还提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管理的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对企业的资金流转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国有企业引入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发展。因此,本文将着重论述国有资产证券化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国有企业资产的证券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世界金融领域近40年来最重要、影响力最大、引用最广泛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因此,它对银行的发展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利益博弈关系进行了研究,构建双向拍卖定价模型分析SPV与发起行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得出双方最优的交易区间。为各相关主体共同努力优化市场机制,促进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资产的证券化使得银行风险分散到其他领域,扩大了风险范围。本文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控制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设计的难点入手,通过对风险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后续涉入法等三种会计运用方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银行资产证券化会计难点的创新性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融资作为"桥接银行中介与市场"金融制度安排,是以一组具有特定信用资产形成的资产池或资产组合为基础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融资方式,属于一种转移风险、创造信用、提高流动性的金融创新技术.笔者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其对货币金融当局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资产证券化一直被视为转移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实践中政策因素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政策因素在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其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一方面,2014年底及2015年初,资产证券化业务审批制向注册制或备案制的政策转变,显著促进了资产证券化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政策因素推动下,资产证券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在不同银行微观特征之间存在差异,若资产流动性、资本规模、营利性越低,及风险资产占比越高,资产证券化越有利于缓解信用风险,同时相比上市银行和规模较大银行,资产证券化对非上市银行与规模较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降低程度更高。因此,监管当局应逐步完善制度体系,优化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针对不同银行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并规范资产证券化业务主体行为,防止针对资产证券化功能的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8.
苗耀予 《北方经贸》2006,(10):88-89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衍生产品。引进证券化这一技术对于降低资产风险、扩大有效需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美国资产证券化理论入手,提出在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此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稳步实施。  相似文献   

9.
杨宽  王丹 《华商》2008,(10)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本金充足率,有利于优化金融结构并提高金融效率,对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单论述了资产证券化基本机理的前提下,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现状,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资产证券化动因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资产证券化的动因问题,一直是资产证券化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监督技术的进步,最优制度安排的均衡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以资产证券化技术为支持的金融体系的制度性演进,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深层制度性动因;资产证券化的若干假说在其他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从不同方面试图说明在这种制度演进下,在银行主体的资产证券化行为选择中所包含的各种"市场智慧"成份.  相似文献   

11.
银行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结构优化、金融稳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资本结构,并影响银行的融资成本和银行价值,从而影响银行各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平衡关系、银行治理结构和金融的发展与稳定。因此,探讨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选择与资本结构优化、银行价值的相互关系,对金融系统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聪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2):110-111,128
如何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有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流动性,增强银行系统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运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继而深入剖析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障碍,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盘珊珊 《商》2014,(2):161-162
目前我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普遍集中于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以及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障碍和前景,对其风险分析方面理论文献较少。赵胜来、陈俊芳在《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定价研究》中总结了资产证券化普遍存在的四大风险: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提前偿还风险和利率风险。与赵、陈不同的是,该文着重分析中国本土资产证券化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并增加了系统风险和证券化产品风险方面的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寻找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一)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问题会计确认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会计的核心问题,目前国际上有两种确认标准:SFASNo.125的确认标准和IASNo.39的确认标准。其主要采用的是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是典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方法。根据该方法,金融工具及其所附属的风险与报酬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只有转让了相关资产组合所有的风险和收益,证券化交易才能作为销售处  相似文献   

15.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中国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开始对这一制度予以关注。从法律角度分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法律关系,并就投资人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供相关各方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作为近2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之一,目前已发展完善为商业银行降低资产负债表内风险的重要手段。引入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及通过运用证券化技术来解决商业银行严重的不良贷款问题,是我国银行界对资产证券化感兴趣的原因所在。只有充分认识到资产证券化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各种影响,才能避免在各方面准备都不充分的条件下即仓促开展证券化实验。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外银行目前流行的一种全新的金融创新现象,同时也成为人们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流动性障碍的焦点.本文从分析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内容入手,阐述了我国实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难点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认为其风险特征主要包括:加大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帮助银行业转移风险有一定限制;冲击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子银行体系蕴藏巨大风险。这对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防范证券化风险有重要启示:一是制定相关法规预防资产证券化风险扩散;二是增强证券化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三是加强影子银行监管。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介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基本交易结构;从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分类、发展动力、银行动机、产品定价、发起主体和基础资产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统一资产证券化法律和交易规则,扩大投资人范围,增强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并注意控制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我国正处于试点阶段,才刚刚起步,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风险。就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违约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先介绍违约风险的度量方法,再深入分析了KMV模型,然后提出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违约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