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晶  杨宝仁 《全国商情》2010,(10):15-16,20
本文在大量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在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指标的测算原则及方法、承载力指标体系及指标量化、构建判断矩阵及计算、计量模型的选取等方面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为:目前北方森林动物园的承载指数为0.7177,处于弱载。最后笔者提出了优化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依据大量统计资料,研究了北京市2003年~2012年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无论以全国为参照区域还是以4直辖市为参照区域北京市的经济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富余状态,而自然资源承载力都处于严重的超载状态;以全国为参照区域北京市的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变化不大,以4直辖市为参照区域北京市的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缓慢上升阶段,但由于北京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北京市综合承载状态正由富余状态逐渐转变为超载状态。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北京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3.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指标。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基于区域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地理学及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界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基于系统思维,重点从生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四个维度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机理与演进机制,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基于土地承载力评价的京津冀城市群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京津冀城市群土地承载力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阐述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内涵,完善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找出土地承载优势和土地承载短板,并分析经济承载、基础设施承载、生产建设承载等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差异,进而探索通过内部调整和外部协调来实现承载力提升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根据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以全国、山东省以及世界主要国家为参照区域,计算得出河北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分析得出:①河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大大高于经济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②河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富余状态,水资源严重超载,经济资源承载力于1997年后呈现富余状态且富余数量逐年:增多;③河北省各市资源承载力存在着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的社会背景下,承载力研究也相应进入新的阶段,需要从全新视角探索其研究路径.承载力研究不仅要注重单要素承载力、城市承载力、绝对承载力、现实承载力的研究,还要注重综合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相对承载力以及潜在承载力的研究,并将这几个研究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对全面分析和客观判断一个城市或地区承载力状况、探寻如何疏解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金融协调体系包括三部分一般来讲,区域金融协调体系包括区域性金融协调机构、区域性金融市场和区域性政策金融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协调运作来实现区域金融、经济的平衡发展。区域性金融协调机构主要由区域性金融机构或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充当,其基本职责可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区域创新体系结构与特点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相关行为主体,以及这些主体之间的联系、运行机制和制度组成的网络系统(如下图).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区域性和开放性;其基本作用是促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般可从结构(完善性与匹配性)、能力(潜力)和能力发挥状况(效率)三个方面评价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矿业城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是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反映。文章采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矿业城市武安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的生态足迹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水平较低、武安市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而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武安市的能源消耗量大。武安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承载力,进而促进武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能源法律体系不仅保障能源的有效供给,还承载着低碳和减排的使命。建构合理而可行的具有低碳内涵的能源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法律体系的基础。在将要逐步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中应基于我国能源结构及其现实禀赋认真全面落实低碳经济的主要制度,将低碳经济规律全面、具体地贯彻和落实在能源法律体系中,采取可行的举措和步骤逐步提升能源法律体系的低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