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一次从京返沪,车箱里上铺和邻座都是标准的知识白领,一男一女上车就摆开手提电脑,自顾自地忙乎起来。好不容易有空聊天,果然都在一流的大公司任职,而且都有了5~7年的白领生涯,都辗转过3家以上的企业。虽然待遇很好,虽然看上去挺让人羡慕,可话匣子一打开,就止不住了牢骚怨言。“唉,老这样打工真没意思。”“打工真累,总有干不完的活,加不完的班,我是腰也伤了,眼也废了。”我不大想呼应他们的牢骚,牢骚谁都有。我忽然想同他们聊聊他们的好好反思反省一下自身素质了。不知还会产生些什么效果,应该还可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应该还有些娱乐功…  相似文献   

2.
《大众商务》2005,(5S):30-30
2004年5月,新婚燕尔的陈先生夫妇将自己婚礼当天拍摄的两卷胶卷送至上海子星彩扩摄影制作有限公司处冲印,当时即告知胶卷内容非常重要。3小时后,陈先生按约取件,却被告知在冲印过程中发生故障,胶卷已被冲坏。夫妇俩顿时情绪激动,与子星公司交涉。而子星公司只同意赔偿10卷胶卷。  相似文献   

3.
木公 《大众商务》2003,(3):12-12
巧用广告创意反败为胜在1993年洛沙矶奥运会各大商家的广告大战中,美国“柯达”胶卷与日本“富士”胶卷的一场争夺颇具戏剧性。以巧取胜的“柯达”广告创意至今仍然被业界人士奉为经典之作。当时主会场有一个胶卷广告位,并决定只向一个品牌招商。这一黄金广告位自然肥水不流外人田,组委会向本土“柯达”发出了转让的意愿,而“柯达”把之视为理所当然,也很懂得倚势卖  相似文献   

4.
“苏黎世投机定律”一词来源于“瑞士证券和期货投机俱乐部”,它是由一群志同道合、希望发财的男男女女所组成的,他们认为没有人能靠打工赚取薪水而致富,敢于冒风险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其中确实有道理在,它不仅是一种投机哲理,实际上也是一条成功之路。瑞士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看到了这一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难以取舍的抉择。每个人都要面对! 听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打工,就意味着用自己的汗水成就老板的事业,用自己的辛勤烘托领导的辉煌。工作二三十年,月工资还不过千。省吃俭用几十年,买个住房还要借钱……”虽是玩笑话,但却道出了众多打工青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刘玉 《大众商务》2010,(2):34-35
安徽籍的王玉明在南京打工已经有15年了,除了日常的打工工作外,业余时间他还干起了一种“捞钱”的新行当。一只塑料袋,一只皮手套,外加自制的长杆小磁铁,而这些装备只为一个目的在厕所里打捞钞票。而记者获悉,以此作为生财之道的外地人在南京还不少。  相似文献   

7.
傻人做老板     
行走商界多年,我一直就纳闷:为什么许多傻的人都做了老板,而许多聪明人却总是为傻老板打工?这个不仅仅是几个人的难题,恐怕也是所有“诸葛亮”们的难题:翻开《二十四史》,从姜太公一路数下来:商鞅、孙武、苏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一个个聪明人,都没有一个做成老板,按照他们的智商、情商绝对超过他们的“老板”,为什么他们都没有脱  相似文献   

8.
北京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这里汇集了我国 IT 业、软件业智商最高的一群人。在这块风云激荡的土地上,一夜间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不足为奇。为炼成中国的“比尔盖茨”,每年都有大批从京城各大院校毕业的外地学生涌进“村”里打工。据统计,这样的“知识漂流者”目前在中关村已有近10万名!那么,他们在这里是如何掘金的?这些高级打工者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到底怎样?日前记者专程赶到北京进行了采访,他们的经历令人吃惊不小。  相似文献   

9.
一个普通的“打工仔”,四年之间凭着勤劳和努力,起初用一辆摩托车送邮件,后来成了有近三十名员工、年营销额近两百万的城区速递公司的老板,这不能不说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历。  相似文献   

10.
《新智慧》2008,(5)
“为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当老板”,如今欲投资商铺选择自主创业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目前商铺的类型和地点也日趋多样化。那么投资者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商铺呢?  相似文献   

11.
案例点评     
稀里湖涂签字巨额债务缠身 2004年8月14日,刘某因做生意急需用钱,遂向某工贸有限公司借款24万元,但该工贸公司要求必须有借款人担保。为及时得到借款,刘某想起了自己的三个好朋友,于是拿着一事先写好的借据急匆匆去找他们。王某等三人出于朋友义气,也没问清借款合同上的“保证人”是什么意思,自认为只是给刘某借别人钱做个见证,便毫不犹豫的在借据“保证人”一栏上签了字。2005年1月7日,因刘某到期末清偿借款,工贸公司便将四人送上了法庭。接到法院传票还一头雾水的王某、李某和桓某,怎么也没想到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吃上了官司。  相似文献   

12.
姚海平在念硕士三年级的时候自己开公司做了“老板”。那是一个只有4名成员的“软件作坊”,凭着一套建筑设计软件和打工攒下的三四万元资金,他们在一间40平米的陋室里开始了创业的历程。两年一晃而过,当初不起眼的小作坊如今差不多有了200万元的资产,他们的芯片设计生产计划也已经引来了IDG(国际数据集团)和软银等大投资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第一个月,在打工17年之后,来自山东沂南县农村的皮进军拿到了至今最高的一笔月薪:7378元。这是他刚进城打工时月收入的20多倍。皮进军17年的工资“路线图”,反映了他从一名农民轮换工到合同制工人、再到获得城市户口的命运变迁,折射出城市对农民工从“经济上接纳、体制上排斥”到“政治上尊重、政策上扶持”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10月中旬,正值甘肃陇西县农民挖空心思洋芋和挖中药材的大忙时节,但陇西县外出打工的 8万农民却安心留守在工作岗位上.家人也不再打电视催促他们回家忙秋收。原来,家里的农活全部托给了田间“钟点工”。陇西县是劳务输出大县,  相似文献   

15.
数以千万的营销人是最具潜力当“老板”的创业者,他们已成为当今社会迅速崛起的创富新群体!营销人的创业潜力,在于他们拥有最及时的市场信息、善于捕捉最新的市场商机和擅长以最有效的营销模式进行市场推广的能力。边打工边创业成为营销人首选的创业方式,这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营销渠道和销售网络资源,极大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影婷 《新智慧》2006,(12):31-32
印度有几个非常“特殊”的富索,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演绎着不同于“传统”的富人故事——同样是地位显赫,有人用“称霸世界”的方式把“显赫”展现到极致;同样是落魄潦倒,有人的“沉沦”却是源于极可笑的原因。他们用完全不同于其他富豪的人生经历,向世人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个人秀”。  相似文献   

17.
来到杭州打工数年的李林和丈夫,曾经看中一款新手机,然而数千元的价格"门槛"轻易地就将难以一次性支付货款的他们挡在了门外。近来眼见着天气越来越热,两人需要一台3000多元的大容量的电冰箱度夏,而他们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除去房租、伙食和其他日常支出所剩已经不足以支付买冰箱的费用,要想以现金支付买一台冰箱,起码还得攒上半年。李林心有不甘到商场转了一圈,发现了很大的惊喜,原来可以向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先买进冰箱用起来,然后再分期付款。  相似文献   

18.
《大众商务》2009,(11):48-49
被骗经历加盟“二元店”损失五万多 杨先生,29岁,山东人在北京打工。2008年3月。他被多家知名网站上料***二元超市加盟的报道吸引。便到总部考察。总部设在北京一幢高档写字楼,业务经理相当热情。详细介绍了公司状况,指出他们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几家在商务部备案的企业。杨先生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9.
姚海平在念硕士三年级的时候自己开公司做了“老板“.那是一个只有4名成员的“软件作坊“,凭着一套建筑设计软件和打工攒下的三四万元资金,他们在一间40平米的陋室里开始了创业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她用6万元的打工收入,创建了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的产品远销海内外,年实现销售收入860万元,安置就业560人。2003年以来,她先后荣获“江西省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称号。她,就是刘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