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虹雁  朱璇 《会计之友》2021,(12):125-132
以我国退市制度变更为分析视角,考察了退市制度变更背景下不同时期各类盈余管理方式对ST类上市公司"摘星摘帽"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一退市标准制度下,自"戴星戴帽"至"摘星摘帽"期间,同真实盈余管理相比,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偏向于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多元化退市标准制度下,自"戴星戴帽"至"摘星摘帽"期间,同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相比,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偏向于通过真实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结论 表明,退市制度变更对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产生了一定的治理效应,但也诱导了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转向隐蔽性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2.
吴虹雁  朱璇 《会计之友》2021,(12):125-132
以我国退市制度变更为分析视角,考察了退市制度变更背景下不同时期各类盈余管理方式对ST类上市公司"摘星摘帽"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一退市标准制度下,自"戴星戴帽"至"摘星摘帽"期间,同真实盈余管理相比,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偏向于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多元化退市标准制度下,自"戴星戴帽"至"摘星摘帽"期间,同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相比,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偏向于通过真实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结论 表明,退市制度变更对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产生了一定的治理效应,但也诱导了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转向隐蔽性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3.
ST公司的摘帽方式始终是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不同的摘帽方式对ST公司的未来发展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分析ST公司的各种摘帽方式及新会计准则对ST公司摘帽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ST公司的摘帽方式始终是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不同的摘帽方式对ST公司的未来发展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分析ST公司的各种摘帽方式及新会计准则对ST公司摘帽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近年来我国ST上市公司数量居高不下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其总体内部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振兴生化正式摘帽案例进行分析,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对该企业长达12年的ST状态进行细致阐述,由点入面对我国ST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与管控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一、ST公司的摘帽措施ST公司想要摘帽以保住上市资格的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借助外力,包括资产重组、资产出售、资产注入、资产置换、自救等措施。广泛意义上的资产重组是指通过不同法人主体的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及债权人债券进行相互调整与改变而对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重组组合。本文所指的资产重组不是宽泛意  相似文献   

7.
ST类公司的摘帽一直被大家所关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方式调节净利润达到"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为正"的目的从而实现获得ST类公司摘帽已经并不新鲜。2012年7月颁布的新股票上市规则取消了非经常性损益对摘帽条件的限制,这是否会对摘帽ST类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本文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8.
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集团往往由多个企业组成.内部购货企业购进的内部存货不仅对企业集团外部销售而且对企业集团内部其他企业销售。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内部存货交易及跌价准备的抵销方法。为了方便论述.所有的举例都是基于这样的假设:1.企业集团由母、子两个公司组成,其中一个是内部购货企业,一个是内部销货企业;2.内部购货企业对外销售已购进的内部存货.其销售对象特指企业集团外部.而不包括企业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  相似文献   

9.
ST重组的六大诡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璐  松子 《英才》2005,(3):58-59
资本市场上的“丐帮”——ST一族, 2005开年再度上演保壳、摘帽会战。从ST 中华的高调公开到*ST农化的欲说还羞, 乱花渐欲迷人眼。对ST公司的各方利益关系人而言, 为了切身利益,对簿公堂、私下交易轮番登场,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花样倍出。回首2004,ST公司的重组,可谓各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沪深两市A股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为样本,基于Benford法则,计算ST公司被特别处理之前三年至“摘帽”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财务报表偏离度,以推断上市公司是否为了“摘帽”进行盈余管理。研究发现基于Benford法则计算FSD值的方法可以识别出ST公司在“摘帽”行为中进行了盈余管理;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看,T+1与T年间偏离和差异显著,可认为是避免连续亏损进行了盈余管理;从整体看,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差异比利润表中的差异更显著,可以认为ST公司主要进行的是真实盈余管理,加大了监管机构发现问题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杨杰 《价值工程》2015,(6):149-151
以西安多校区运行模式的高校为研究区域,从国家相关政策、校区周边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学校土地及地上附属建筑的利用情况等方面收集西安高校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资料,运用SWOT分析方法,采用SO(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ST(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WO(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WT(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四个组合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西安高校土地资产综合利用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外合资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三大气缸套生产基地之一,国内生产制造船舶缸套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主机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免检被撤销:二是销售人员协调不到位:三是现场服务不够周到;四是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五是内部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大船企销售力度、加强销售人员管理、强化现场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国企》2021,(1):17-17
这些天,“顺周期”霸屏股市新闻。前段时间有所调整的白酒股再次发力。今年爆出大雷的ST舍得,最近也连续出现3个涨停。作为ST板块“股王”,ST舍得为何能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暴涨超过140%,又何时能摘帽呢?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状况存在没有意识到闲暇时间的重要性、闲暇活动单一且价值不高、闲暇生活盲目等特点.文章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分析了影响独立学院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状况的原因,外部因素包括同伴、家庭、学校;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的闲暇方式及个人的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价值链分析-商业银行战略成本管理模型构建基础 价值链的概念于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Porter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即“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从战略管理看,商业银行的价值链包括内部和外部价值链。  相似文献   

16.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陷入困境的公司尽快得以恢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选取1998~2002年期间被ST的公司为样本,依据被ST两年后的摘帽情况将这些公司分为摘帽与没有摘帽两组,比较这两组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较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有利于公司摘帽,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性质时摘帽的可能性也较大.另外,负债越多越不利于公司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7.
王慧颖 《物流科技》2014,(11):112-114
文章就箱包贸易企业如何整合优化供应链进行了探讨。以A企业为例,分析了箱包市场的特点及企业供应链现状,提出了供应链内部和外部优化的策略:在内部仓储管理、信息建设的基础上,再进行外部供应链的优化——建立动态联盟,维持供应链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关系,并加强线上与线下销售平台的融合,布局O2O新模式,以此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企业销售行为的方向性变化,正导致销售人才的评判标准也出现方向性变化。2014年,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互联网消费的增长,当然这也是一个世界趋势。那么,这一过程会对企业的销售管理造成哪些影响呢?答案是,企业需要雇佣更多的内部销售人员,而不是外部销售人员。这在新增的销售岗位上表现更为明显。2014年,美国企业预计招聘的销售人员90%属于内部销售人员,新增加的外部销售人员则很少。什么是内部销售人员?就是那种在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来销售的人,  相似文献   

19.
任励 《财务与会计》2018,(12):27-28
本文基于"互联网+"下福建厦门海晟连锁商贸有限公司受行业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政策影响而开拓"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一背景,分析了此模式给公司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包括进销模式差异加大存货管理难度、运营环节增加导致资金周转结算难度加大、线上线下销售协同难、获客成本升高;进而提出健全存货管理内控制度、规范结算程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以协调销售冲突、加强客户管理以降低获客成本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风险,逐一分析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风险及其形成的原因,包括由于电力行业审计工作的性质、内部审计人员本身素质、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健全与否、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等内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也包括由于电力行业审计环境、审计的地位、领导的意识形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本单位领导部门的干预等外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针对各种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风险对审计工作、对整个电力行业的危害性,逐一详细地论述各种内部审计风险将如何规避与防范。包括由于电力行业审计工作的性质、审计人员本身素质、内部审计机构的健全与否、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等内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以及由于电力行业审计环境、审计的地位、领导的意识形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本单位领导部门的干预等外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最后是展望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