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集聚与区域经济之间互相依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7年11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区位熵法、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计算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并以此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化规律。结果显示,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后呈上升趋势。区域间的物流产业发展不均衡,下游的物流产业集聚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2.
邓宏兵  乔佳敏 《生产力研究》2022,(9):8-13+23+16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算了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省域绿色发展效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比较了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绝对值偏低,东、中、西差异明显,东西部较高,中部地区较低;从发展趋势看,长江经济带省域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有“倒U型”的影响,人口规模与受教育水平正向影响绿色发展,即随着人口规模增加与受教育水平提高,绿色发展效率也会增加;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效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及区域协同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突破口。基于非径向非角度SBM分析建立动态Malmquist模型,运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测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效率指数、效率变化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在分析长江经济带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将其周边的11个省市划分为4个联盟,并对产业合作博弈过程中产业利益帕累托改进及其合作边界进行了探讨。最后,从区域协同视角出发,根据不同产业协作联盟,从空间合作策略、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是荆州打造"一个中心城市,五个示范区"的关键一环.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荆州必须因时而动、趁势而上.文章对荆州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优劣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大建议: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抓牢绿色发展总前提,即打造"灵动荆州"新名片、"实打实"推进污染治理、把生态修复摆在压倒...  相似文献   

5.
6.
从绿色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协调度两个维度界定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平衡,利用动态TOPSIS和Theil Index首次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测算,发现在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平衡程度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中微降并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绿色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协调度提升均有助于降低绿色发展不平衡程度,而绿色发展协调低效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因此,应以流域思维处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提升各省市协调效率,基于绿色发展薄弱环节和短板制约,加快构建统筹管理和协同保护机制,重点做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平衡趋势的动态监测,设计流域内各省市差异化绿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分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厘清各地市农业绿色发展障碍因素,对促进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检验,比较发展差异,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构建障碍度模型,测量影响各城市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识别差异化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2011—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趋势呈逐步上升的状态,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的增幅依次递减;其次,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趋势较低,但从时间上看各区域农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却呈现出明显提高趋势;再次,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受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最后,对于障碍因素而言,农业生态维度、农业发展维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为进一步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应及时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改善农业生态发展环境,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2009-2018年的统计数据,采用行业集中度、HHI指数和区位熵测度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医药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医药制造业集聚水平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下游地区医药制造业集聚程度显著高于上中游地区;各省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从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由最初极不平衡状态向相对均衡状...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发展、社会包容、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四个维度,对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状况展开深入评价,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分布特征看,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变动趋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以2013年为拐点,呈"U"形变化趋势;从空间相关性看,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不断增强,水平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且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看,2013年前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领域的竞相上升促进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由集聚走向平衡,随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包容的空间集聚性的大幅提升打破了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趋于平衡的发展趋势;从收敛态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落后城市对领先城市的追赶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0.
汤鹏飞 《时代经贸》2007,5(11X):82-83
长江经济带在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上具有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不过其产业集群发展中却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主导产业集群等诸多问题。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唯有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战略转移,以及加强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1.
建立超效率DEA模型并运用视窗分析测算2010-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生态保护效率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效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结果表明:科研技术服务业效率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科技资本服务业效率对当地生态保护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其周边地区有抑制效应;科技宣传服务业未对生态保护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通过提高科技服务业效率改进生态保护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9—2019年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运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拓展的STIRPA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考察人力资本、绿色科技创新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在直接促进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优化的同时,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发挥间接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提升,加快建成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建议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人力资本不断积累,全面激发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3.
四大核心技术深化金融发展,科技与金融交叉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需从动态层面研究其互动机制。基于1998—2016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VAR动态模型对全流域、分区域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变量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互动关系显著,但互动机制在各流域有所差别,且均未形成长效机制。从控制变量贡献看,下游地区金融和科技具有较强的惯性效应;中游地区二者受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作用较为显著;上游地区科技与金融发展部分得益于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性投入。进一步指出,科技赋能金融,金融服务科技是长江经济带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普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首先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4年长江经济带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其空间关联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大体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省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关联性显著,科技创新能力相似的省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长江经济带省域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打破两极分化的空间结构,构建协同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15.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2011—2018年11个省份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未能达到DEA有效状态;分区域看,下游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分省域看,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湖南、四川表现较为理想,而其他省份则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空演化的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较高的省份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企业规模、产业结构、金融发展、市场化程度、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却表现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关键。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NSBM模型,测度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两阶段效率,并探讨效率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内在机理。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阶段效率均呈下上中游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下游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处于要素配置优化推动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高高”特征;中上游地区处于粗放式集聚加剧要素错配的阵痛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低低”特征。技术研发效率不高是导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投入导向和关联错配导致的中游塌陷与局部效率洼地,会加剧区域效率分化,最终演变为全局低效率。为改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局部高效、全局低效的不利境地,实现创新效率提升,需强化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完善市场科技服务体系,树立质量效益型研发目标。  相似文献   

17.
科学竞争力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创新发展的源能力。提升科学竞争力对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也有助于促进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从科学资源存量、科学资源投入、科学成果产出3个维度构建科学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加权熵权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在全国的科学竞争力排名,探究2009-2018年科学竞争力变化趋势,并通过计算赫芬达尔指数对区域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发展趋势看,2009-2018年该区域科学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了29.97%;从区域差异看,科学竞争力呈现自下游向上游的显著梯级递减趋势,上下游地区差异巨大;从科学竞争力核心指标看,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占有明显优势,但存在科学资源存量与投入占优、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应精准布局高质量创新载体、建设科学家群落、培育科学联合体、搭建省际科学协同联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科技人才流动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两者互动关系。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二阶滞后PVAR模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流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流动存在非对称互动关系,即经济高质量发展会显著促进科技人才流动,而无效的科技人才流动则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针对如何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