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业共性技术潜在价值的发挥依赖于其市场有效创新扩散.针对产业共性技术扩散面临的多重失灵困境,在对共性技术特征属性、扩散主体行为、创新扩散过程进行分析基础上,根据SEIR模型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扩散特点,文章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扩散机理模型,进行基本再生数、扩散平衡点稳定性分析,阐释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扩散机理.同时,构建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仿真分析,揭示关键变量的影响效果规律.研究表明:系统基本再生数是决定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扩散能否持续的关键.潜在需求企业二次研发采纳和研发成果应用转化率的提高,以及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产业共性技术扩散效果的提升,而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和路径依赖心理具有负向作用.企业技术再升级行为会降低产业共性技术扩散速度,但通过研发与应用的循环往复有利于其潜在价值的充分发掘.据此,文章提出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扩散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建玲  李纪珍 《技术经济》2009,28(6):11-17,66
本文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的科研项目的调研和统计分析入手,分析了这些科研项目所涉及的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异同点、组织管理和发展过程,探讨了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如何促进北京产业的技术创新,分析了政府在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共性技术政府支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品特性,政府理应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对于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政府对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推动共性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国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优化共性技术的扩散机制;健全技术经济政策;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扩散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纪珍 《技术经济》2005,24(9):19-22
产业共性技术为多项其它技术提供基础,具有宽广的应用范围和众多的技术使用者,由此决定了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存在双重失灵: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在共性技术供给过程中要同时解决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项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和生产力的提高只有通过有效地扩散,才能使该技术创新的潜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技术经济系统进化和高级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扩散比创新更重要,并且由于产业共性技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和支撑地位,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共性技术的创新供给问题,还需要对其扩散的过程和影响要素进行研究。对共性技术扩散这一复杂的系统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共性技术扩散中的扩散对象、时间、社会系统、政府影响这四个构成要素进行了探析,从而为提高共性技术扩散的效率和速度、促进共性技术的有效扩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特点,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通过对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态势和实现主体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共性技术特殊的技术范式决定共性技术创新和扩散面临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比一般的技术创新更加严重,因而其生产和供给的制度安排也更加复杂。优势企业供给、集群企业技术联盟、共性技术平台供给和外部获取是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最常见的四种方式。在不同的供给模式下,创新网络结构、主体功能和相应的制度设计都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有利于共性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六个效率标准判断,并不存在绝对占优的共性技术供给机制,最优的共性技术供给机制受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和技术范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重新定义产业共性技术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经由综合文本挖掘、德温特手工代码共现、专利引用3个环节而确立的产业共性技术识别概念框架。该框架从3个评估视角———技术基础性、技术应用范围及技术社会效益,对产业共性技术的3个特性进行逐步识别,最终筛选出产业共性技术。  相似文献   

9.
产业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性质,称为"准公共产品"。在共性技术的创新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首先分析了产业共性技术的特征及"市场失灵"现象的产生;然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共性技术存在生产和需求的双重外部性,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产生;最后指出,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失灵"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技术扩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璇 《经济问题》2008,(6):117-119
有效的技术扩散方式和机制是激发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浙江为例,对我国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技术创新扩散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扩散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政府是推动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首先定义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然后基于政府作用视角,把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合作型、政府鼓励型3种模式,并对政府在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主要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共性技术的识别、研发与商业化扩散构成的集体学习过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经济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索。理论模型及案例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行为主体子系统、创新服务主体子系统和创新环境子系统耦合而成的自组织系统。与此同时,子系统或要素间合作随机概率、自组织特征、自组织机制以及创新外部性的阶段性演变,共同推动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从自创生、自生长向自维持阶段演进和跃迁,并由此决定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的阶段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在新形势下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战略意义以及共性技术研发投资的“死亡谷”效应,构建了政府和企业两个投资主体、预研投资和研发投资两种投资类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投资博弈模型。通过最优反应函数求解,得到不同政府预算占比情况下共性技术研发投资的纳什均衡,探索了政府和企业对两种投资的最优比例,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投资供给中更倾向于预研投资,企业在产业共性技术投资供给中更倾向于研发投资;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适时调整功能定位,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动态调整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产业转移与区域技术创新扩散的复杂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和采纳阈值模型等相关理论,以技术类型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基于产业转移的区域技术创新扩散仿真模型,并借助Netlogo仿真平台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产业转移规模、创新程度及信息整合与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但在技术创新扩散深度上,受阈值机制的影响,二者关系呈现阶段性变化规律,且在不同的技术类型情况下,转移产业规模、创新程度及信息整合对技术创新扩散深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特征。最后为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管理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颠覆性创新、创新扩散、创新模糊前端等相关理论,从全流程角度创新性地构建了颠覆性创新四阶段扩散过程模型,包括颠覆性创意产生、颠覆性创新产品开发、侵蚀非主流市场、占据主流市场4个阶段,各阶段之间相互关联、循环往复,并受到技术、市场、政策、竞争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选取液晶电视机和山寨手机作为高端和低端两个颠覆性创新典型案例,通过对其进行验证性分析,构建具体的高端与低端颠覆性创新四阶段扩散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创新和扩散为导向的集群经济效益已成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基于时间和空间距离因素,构建了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模型,应用数据仿真实验,分析了在集群内进行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动态过程,探讨了模型参数变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空间距离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扩散是典型的时空统一扩散过程,空间距离会阻碍技术创新的扩散,而且集群内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数量与距离因素呈负指数关系,为客观地预测和控制产业集群内时空统一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已将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纳入规划制定、创新管理、产业布局和课题研究中。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系统分析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能为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选择四川省军民两用核技术产业集群、陕西省军民两用航空产业集群、湖南省军民两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三个典型案例,从战略、知识、组织和制度4个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出依托型、互动型、嵌入型3种不同协同创新模式,并在规划制定、产业链构建、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共性技术的R&D竞争、R&D卡特尔、RJV(ResearchJointVenture)竞争3种基本研发组织模式;在考虑投入溢出和成果溢出共存、溢出总量随时间T变化的基础上,引入研发风险率函数,通过对各组织模式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R&D投资率进行比较,总结出更适合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的组织模式。结果表明:市场机制下,企业不一定会选择RJV;从社会福利角度,RJV产生的社会剩余大于R&D卡特尔和R&D竞争模式的社会剩余;为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应引导企业形成RJV。  相似文献   

19.
以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为例,采用共性技术专利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专利的研发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产学研合作共性技术研发明显优于企业单独研发形式。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