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王婉婷  刘申雅 《经济问题》2023,(11):122-129
如何切实贯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节点。立足数字经济时代,聚焦该政策可能引发的R&D归类操纵,以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遏制这一投机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内控质量和所处法津制度环境与数字化转型形成“治理互补机制”,共同推进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地实施;数字技术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显著优于其他技术;区分费用操纵方向,发现“虚增”研发费用的企业更倾向依靠政策获得减税优惠,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了治理功能;考察2017和2018年政策集中调整的影响,发现扣除比例提高和覆盖范围扩大有效缓解了R&D归类操纵。研究结论对如实评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用、拓展数字化转型的治理功能、明确R&D归类操纵的监管重点领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我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税收激励政策。基于对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找出了在政策设计、政策落实和企业自身方面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数据,筛选仅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微观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研发加计扣除对研发投入的异质性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加计扣除政策能够刺激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从地区看,加计扣除政策激励效应具有地域差异;从经济属性看,加计扣除政策对外资、民营企业研发激励效应较强;从行业看,加计扣除政策对科学技术行业激励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抽象出盈利能力和研发程度是R&D税收激励效应的两个关键因素,进而采用2012-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数据,分别检验了15%税率式优惠与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5%税率式优惠与加计扣除政策均能激励企业创新,而加计扣除激励效果显著优于15%税率式优惠;15%税率式优惠政策效应受企业盈利能力影响较大,而加计扣除政策受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较大;15%税率式优惠政策对高新制造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创新激励效果不显著,而加计扣除对高新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研发密集型行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15%税率式激励对成熟度较高企业创新具有较好的激励效应,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成熟度较低企业创新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46家样本企业的实证分析结论,我国目前医药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激励效应较弱,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研究表明,与税收的直接优惠方式相比,税收的间接优惠方式由于侧重事前扶持,激励研发活动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所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更强。故建议借鉴国际相关经验,关注中医与西医技术差异,对我国现行医药企业税收政策从研发费税前扣除适用条件、研发支出扣除范围及加计扣除比例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企业所得税是税收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作为激励创新企业所得税政策体系中的核心优惠政策,在推动“双创”、引领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典型分析,意图“以小见大”,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沿革史,反映激励创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导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8.
“产业政策之争”发展至今,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行产业政策”比继续争论“产业政策是否有效”更具有现实意义。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带来积极效应,表现为政策能够促进企业长期价值提升;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效应,表现为政策会引发研发操纵等机会主义行为,同时,消极效应会对积极效应产生替代作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政策的消极效应,并放大政策的积极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消极效应的产生源于企业借助政策开展研发操纵,提升短期财务绩效和短期市场绩效。  相似文献   

9.
加计扣除和研发统计都要求对企业研发(R&D)费用支出进行准确归集核算,尽管两类核算对企业研发活动的界定没有实质差别,但是两类研发(R&D)费用的具体核算内容却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从行业类别、学科领域、核算原则和费用范围四个方面对两类研发(R&D)费用支出核算差异进行了归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和重庆为例,对两类费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完善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政策效应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证实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机制证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税负水平以及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这三条路径来抑制企业金融化。从中介效应的影响程度来看,融资约束缓解的影响最大,企业税负水平降低次之,经营活动现金流增加的影响最小。从异质性分析的角度来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成立时间较长或研发投入强度较大的企业中比较突出。相关成果丰富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影响的研究内容,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我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税收激励政策。基于对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找出了在政策设计、政策落实和企业自身方面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41家至少连续三年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研发强度的深市中小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2006年修订后的研发支出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支出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企业研发投资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我国研发支出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本文进一步建议政府应该扩大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范围,提高中小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钟炜 《财经研究》2006,32(8):124-134
文章从税收优惠信号理论的视角出发,研究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影响。文章认为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同阶段,以及在市场化进程的不同的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对FDI的影响力大小是不同的。进而利用1986~2004年我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扩展了Sylvie Demurger等(2002)所建立的地区优惠政策指数,以度量我国各省市的相对税收优惠程度;同时还利用樊纲和王小鲁(2001、2003、2004)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将各省市分为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和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两组样本,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个样本区间(1986~2004年)来看,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是影响FDI的重要因素,但在1992年之后其影响力明显减弱,而且从横向来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税收优惠对FDI的影响力越弱。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国家科技部2010年《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落实情况问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对上海市高科技企业的实施效果,并分析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过半数企业认为该政策总体上具有积极作用;绝大部分企业认为享受该政策后研发投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此外,调研企业对该政策的激励效果比较满意。同时,问卷调查显示该政策的知晓度、便捷性以及兑现率较好,但仍有改进空间,尤其是政策申请成本较高,加重了企业财务负担。最后,企业未享受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归集研发费用、出于企业经营策略考虑放弃享受和企业已经享受免税优惠。最后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聚焦多种创新产出形式,利用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有更多的专利、新产品和科技奖励,支持了RD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同时,企业享受RD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并不理想,且存在地区和行业差异。因此,企业应当积极申请RD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当加大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力度,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18.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税收激励引入企业研发活动,同时许多国家也在修订已有的研发税收激励措施。梳理了英、美、日、新等4国的现行政策,并从税种、对象、环节、方式4个方面对我国政策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国际比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后所得税负担及产业、区域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新税法实施后,适用税率降低的公司实际税负下降,适用税率不变和上升的公司,实际税负没有显著变化;上市公司总体所得税负下降了2.21%;税收负担地区间差异在新税法实施前显著,实施后不显著;行业间差异在新税法实施前后都比较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法定税率的降低减轻了企业的实际税负,淡化了区域差异,突出了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优惠政策取消和延缓的公司,实际税收负担没有明显提高,实现了旧税法向新税法的平稳过渡,表明降低税率、取消优惠的同时给企业以一定的延缓期是比较成功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隐性税收理论,利用2007-2011年全国税收调查企业为样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对税收优惠和企业税前收益率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探讨中国制造企业承担隐性税收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无效性,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要考虑市场结构和产业集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