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涛  张雁  李姝 《经济管理》2012,(3):179-188
能力构建的本质在于通过跨层次知识转移形成新的组织知识来对能力内在的知识集合进行替代、补充和增强,以构建出具有新功能企业能力的组织活动。管理认知是推动企业能力构建的关键因素,然而,企业是由不同层次主体构成的复杂组织体系,不同层次的管理认知也会存在明显的层次间分工和合作。通过引入能级的概念可以区别不同组织层次间知识活动的差异,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能力构建活动中会代表相应的高层次主体来与低层次主体进行互动,并以差异化管理认知对低层次知识进行再加工,并赋予相应的活化能使其发生活化反应,最终以能级跃迁的形式来完成知识在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间的跨层次转移,从而完成能力构建。  相似文献   

2.
基于企业业务活动的知识管理策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的第一位要素,对知识的管理和开发已相应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知识管理应以业务活动为突破口,在区分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业务活动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采取适当的知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知识转移具有很强的情境信赖性。组织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将从多个维度对知识转移的效果产生影响。在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情境因素与非情境因素两方面对影响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大学—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两种主要模式;通过分析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构建了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模型,并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对大学—企业知识转移各阶段的特点及发生动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既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体现商业价值的关键。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移方式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按照知识转移的方式,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主导下的技术转让与协作模式、显隐知识共同协作下的契约联合模式、隐性知识主导下的产学研集成一体化模式,并对每种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开放式创新的大环境下,单个制造企业越来越不可能完全依赖自身完成产品的全部创新活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知识转移成为提高企业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总结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知识转移活动进行调查,将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信息搜寻与匹配、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谈判、知识转移与创新3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互动内容,总结了关键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科技服务业、制造企业3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跨国公司NPI转移的企业R&D知识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NPI(NewProductIntroduction,新产品导入)转移为代工企业R&D知识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在对跨国公司NPI转移阶段和企业代工模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二者关系模型;其次,以知识为载体,依据技术创新模式,建立了基于跨国公司NPI转移的企业R&D知识创新模式结构图,提出了OEM、ODM和OBM模式下企业R&D知识创新的模式选择策略;进而,结合R&D知识属性,探讨了基于跨国公司NPI转移的企业R&D知识创新模式实现模型,提出了实现企业R&D知识升级的创新模式组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相应模型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开放式创新的大环境下,单个制造企业越来越不可能完全依赖自身完成产品的全部创新活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知识转移成为提高企业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总结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知识转移活动进行调查,将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信息搜寻与匹配、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谈判、知识转移与创新3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互动内容,总结了关键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科技服务业、制造企业3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外子公司自主权对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具有重要影响,但已有研究对此存在明显“悖论”。收集132家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数据,对不同类型海外子公司自主权与逆向知识转移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海外子公司自主权中,营销自主权、人事自主权与逆向知识转移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财务自主权和研发自主权能够显著正向影响逆向知识转移;知识复杂性负向调节海外子公司自主权与逆向知识转移之间的倒U型关系。深化海外子公司自主权研究,对跨国公司开展子公司管理与逆向知识转移活动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合作表现突出,是英国创新体系的一大亮点。即使金融危机期间,英国高等教育机构获得来自企业和公共部门等第三方的外部研发经费也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及公共部门的合作形式也十分丰富。作为支持知识转移活动的"第三类经费"的主要力量——英国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支持大学等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知识转移活动的主要资助渠道,并获得了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高度评价。通过对英国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设立的背景及发展情况、资助目标和资助方式的历史演变、实施效果和最新动态进行介绍和分析,提出了我国应从创新驱动发展的角度系统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知识转移活动,并应尽早研究设立知识转移专项基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取决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的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通过对74家进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企业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动机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机会和能力,并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机会通过改变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发生。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在企业间知识转移活动中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创新柔性对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提升企业创新柔性受到学界关注。现有文献侧重研究单个因素对创新柔性的净效应,鲜有分析多因素对创新柔性的协同效应。基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网络能力和知识共创两个层面的5个变量对企业创新柔性的联动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网络愿景、网络构建、网络管理、联合型知识共创和嵌入型知识共创均不是构成企业高、非高创新柔性的必要条件,且单个前因条件对创新柔性的解释力较弱,说明影响企业创新柔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存在3条提升企业创新柔性的路径,即资源获取型、发展—管理型和单一型;导致企业非高创新柔性的路径有两条,且与高创新柔性路径影响因素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不仅能丰富创新柔性相关理论,还可为企业提升创新柔性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社会网络中不同企业的能力差异后,本文提出了以梯度转移为形式的能力构建模式。社会嵌入机制可以通过强化企业间的网络联结来提供支撑,其中结构嵌入是基于网络特性来拓展联结广度,关系嵌入则基于企业行为来增强联结深度,两者的融合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跨组织边界知识互动,以维持能力梯度转移的持续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是当前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的热点,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文章首先分析比较了几种典型的知识管理模型及其优缺点;其次针对这些模型的不足及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提出了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组织知识共享能力及组织知识的传播速度的策略,并针对这些策略、企业环境及多维的知识源,建立相应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并重点分析;最后探讨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复制逻辑探讨了3个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能力构建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知识能力包含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利用和知识保护,4个要素在不同国际化阶段由于国际化目的、竞争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知识识别由模糊目标搜寻型、关键目标搜寻型转变为目标增强型;知识获取方式由拼凑式、主动式转变为牵引式;知识利用模式由过滤式、拓展式转变为协同式;知识保护则从无到有,由法律型保护转变为技术壁垒型保护。知识保护四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组合构成了国际化进程中的知识能力上升路径,具体为雏形构造、拓展上升与集成整合。  相似文献   

15.
技术转移是将社会科技资源转化为实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渠道不畅、技术转移绩效不高、大学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构建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38所研究型大学样本数据,采用SPSS24.0和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论证和检验组织模块化对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模块化与技术转移绩效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知识共享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模块化独立性、响应性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上,其对组织模块分工性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基于资源配置理论,从科技创新资源条件、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创新产出效益4个方面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0-2020年中国高校数据,从科技创新视角分析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结果发现,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处于上升趋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呈现区域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征;科技创新产出效益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而科技创新活力的影响较小;资本因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而人才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中国高校应该重视优秀人才培养,参与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首先将文献元分析与调研访谈分析相结合,识别和提取了影响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的20个因素;然后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将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归纳为6类,即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机会、回任匹配、社会支持和知识特性;在此基础上,对6类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不同维度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六因子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的6类因素对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的知识转移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顾客接触点高度多变,企业能否有效创新以满足顾客需求,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在服务主导逻辑下,顾客角色已经由价值接受者向价值共创者转变,如何依托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与知识基础观,探讨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以及顾客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与促进调节焦点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24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正向影响企业双元创新;顾客知识转移在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双元创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促进调节焦点正向调节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顾客知识获取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key for acquir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which is primarily based on the closer and tighter connections among businesses and other actors within innovation networks. Previous literature of patent analysi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only explains the most influential corporations within an industry through social network indicators, but did not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se indicators on a firm’s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is study uses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centrality, cohesion and densit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network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industry. Two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investigate the innovation network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t different periods and its evolution and (2) to study whether network position occupied by a firm in innovation network influences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irms with higher centrality and higher density have stronger innovation capability, but the weaker innovation capability with closer connection of sub-cluster (cohesion).  相似文献   

20.
专利合作能力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广度合作和深度合作评价高校专利合作能力,其中广度合作能力由合作专利数和合作企业数进行评价,深度合作能力由合作率、合作强度和活动年期进行评价,并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以广东省16所代表性高校的合作专利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广东省同一类型或同一层次高校专利合作能力差异较大,专利合作能力与高校层次、地域不相关,专利合作缺乏长期性。结论对于高校加强专利合作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能为政府健全专利合作保障和激励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