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政府补助、内部资源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创新系统。建立P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系统要素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创新系统内,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效果最显著,政府补助次之,政治资源最弱;进一步探究发现,创新绩效能够实现对内部资源的积极反馈,该反馈作用是快速响应的。此外,企业资源和创新绩效冲击对政府补助的影响程度很小,本期政府补助主要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政府补贴和产权性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采用Wind数据库中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挂牌公司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科学评估政府补贴、产权性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①现阶段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激励作用;②由于企业产权性质不同,政府补贴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其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最后,提出完善政府补贴监管制度,营造合理透明发展环境,优化政府补贴政策,确保补贴方案因地制宜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补贴政策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2010—2015年创业板上市企业为样本,从企业经营绩效方面考察政府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的补贴效果。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期政府补助对我国科技创新类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积极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且滞后效应不显著。对于不同行业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政府补助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给予财政支持过程中,政府要注意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避免陷入"反补贴"陷阱。 相似文献
5.
以1 03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延迟效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长与CEO两职兼任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研发投入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没有对研发投入带来显著的积极作用,机构持股与研发投入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薪酬激励、高管持股和在职消费对企业研发投入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研发投入具有延迟效应,对当期和后续绩效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影响。从新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为构建匹配产业创新特征的治理结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是增强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采用2008—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指数样本股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投资潮涌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将创新绩效分为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率,结果发现:第一,2010—2012年第一波投资潮涌与2015—2019年第二波投资潮涌下,企业投资均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在先发优势作用下,第一波效果更为显著。第二,无论在投资潮涌前期还是后期,投资支出均有助于促进创新产出,且前期影响更显著,而在非投资潮涌阶段,投资支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再显著。第三,对于任何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而言,企业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源密集型企业、国有企业投资与创新成果转化率的关系均为倒U型,而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两者关系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0—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板数据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政府研发补贴、制度环境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度环境在政府研发补贴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产业规模、出口规模和资本投入对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产权性质具有负效应,技术引进的作用则并不显著;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的制度环境更为良好,政府研发补贴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制度环境主要通过政府同市场关系等四个维度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到区域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政府研发补贴政策与制度环境建设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效融合,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4,(7)
补贴是目前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我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贴金额巨大,但补贴的绩效如何,理论界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系统研究。本文首先选择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好代表性的证券市场作为研究样本来源,通过手工方式从上市公司非指定公开披露信息,如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日常信息披露资料以及公司网站等,搜集整理出满足创新建模需要的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创新投入产出系统数据;其次,构建了包含外溢效应的超越对数CDM模型、并应用迭代3阶段最小二乘法(IT3SLS),试图对我国政府自2010年以来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创新补贴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再次,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影响创新补贴绩效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1)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生创新补贴的绩效是显著的,创新的外溢效应也是显著的;(2)外溢效应产出弹性系数远大于政府补贴的产出弹性系数,表明政府创新补贴对单个企业本身产出绩效作用并不大;(3)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状况对政府创新补贴绩效有显著影响,从PLS估计结果系数大小来看,对创新补贴绩效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资产负债率、独立董事占比、综合杠杆系数、固定资产比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相似文献
9.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4)
政府补贴和产权性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采用Wind数据库中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挂牌公司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科学评估政府补贴、产权性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①现阶段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激励作用;②由于企业产权性质不同,政府补贴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其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最后,提出完善政府补贴监管制度,营造合理透明发展环境,优化政府补贴政策,确保补贴方案因地制宜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补贴政策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现实和理论的考察,在现有文献与"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新一代信息产业为例,利用2010—2014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各因素的具体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众多因素共同影响时,新一代信息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多样性、相关产业以及政府等因素对创新绩效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而市场规模、支持产业以及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产业相关性,存在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但也存在创新型人才不足、垄断以及与政府支持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但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急剧变化、生产要素成本迅速上涨和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基础.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其适用条件存在着巨大差异,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特征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模式要求的剖析,指出资源型城市应着力发展内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并基于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研发投入视角,采用2012—2020年我国上市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在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遮掩效应;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更大,在总体上支持“国有企业促进论”。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2)
运用生态学小生境理论分析新兴技术演化和产业技术创新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焦点。基于网络视角,通过引入期望机制、力量机制和知识机制3个指标维度,将技术创新小生境划分为缺失期、萌发期、胚胎期、原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6个演化阶段。选取我国内地27个省市自治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在确定各地区技术创新小生境演化阶段的同时,归纳出3种技术创新小生境模式,分别为关键技术主导型、科技孵化支撑型和集成创新驱动型。通过进一步对核心技术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主导、竞争、共生构成了核心技术演化态势。最后,提出了完善自我保护机制、构建协同共生模式和优化创新生存因子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吸引科技人才集聚,科技人才集聚呈现的空间差异性又影响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有研究对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忽略了空间因素,难以全面刻画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复杂关系。采用我国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考察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存在显著双向促进作用;科技人才集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之间存在负向空间交互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为研究企业外部融资结构差异和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15-2018年中国实体上市制造企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与政府补助结合,未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企业发行债券会增强政府补助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果;企业股权融资比例的提升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更显著的积极影响,相反政府补助的激励作用会受到削弱;当政府补助超过临界值后,对企业创新绩效由激励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未来政府补助应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减少对企业融资行为的扭曲;企业应合理调整融资决策,促进政府补助和融资积极作用的有机结合,助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