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其中,货币供应量是供给总量性指标,利率是价格信号性指标.在我国,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信贷规模一直是我国央行的主要中介目标,直至1998年信贷规模指标被取消,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历了从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回到利率的过程.下面本文分别分析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然后探讨其对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其中,货币供应量是供给总量性指标,利率是价格信号性指标。在我国,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信贷规模一直是我国央行的主要中介目标,直至1998年信贷规模指标被取消,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历了从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回到利率的过程。下面本分别分析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然后探讨其对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作用与核心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变量,其中,目标变量主要体现在处理好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中介变量包括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工具变量则包括中央银行操纵货币政策使用的基础货币、存款准备率与货币结构比三个指标。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尚未进入货币政策变量系统,而是实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间接调控,其传导机制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包括中间目标和调控变量两部分。中间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即货币量、信贷总规模和利率。调控变量主要有两个,即基础货币和中央银行贷款利率。 (一)中间目标 根据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标准,我国货币政策较适宜的中间目标有三: 第一,货币供应量。由于我国存在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从今后较长时期来看,要发展经济和进行价格、工资体制改革,稳定物价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物价上涨是由于  相似文献   

5.
10月29日,央行宣布9年以来的首次加息,将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了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并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下浮。这个政策的出台可以说预示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一,同时也预示着货币政策传导由货币供应量渠道逐渐向利率渠道的转化。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所谓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列举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分析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作为经济的监管者和调控者,要靠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一般情况下,不管哪种货币政策工具,都要通过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指标。但是,中国的利率机制并没有放开,完全是由央行的基准利率执行的。所以,研究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各项指标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可以通过上调存贷款基准金利率来收缩流动性;反之亦然。本文从利率与汇率、消费、投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是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中期目标主要是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自2010年以来,国家出于对通货膨胀、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担忧,多次出台收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从2010年1月18日起至今,12次上调准备金,5次上调贷款利率,这一切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9.
存准率渐成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下简称"存准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三大法宝"之一,通过提高存款的准备金上缴比例,限制商业银行信贷创造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减少货币供应,达到紧缩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应量与存款利率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存款利率变动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二者变动对中国股票市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使用Eviews3.1软件,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货币供应量与存款利率的变动对股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非常重要,我国目前采用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主要是从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及抗干扰性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货币供给量的自身决定因素角度出发,对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效果做了重新探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会逐渐弱化。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积极拓展其他货币传导渠道,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疏通信贷渠道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金融     
正央行提出2018年九大任务,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居首。近日召开的2018年央行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工作主要任务:一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是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稳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金融改革。四是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五是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六是深度参与国际  相似文献   

14.
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发挥,首先是在货币市场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需求。利率是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我国货币调控框架中,利率只能发挥十分有限的作用。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看,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利率机制仍然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的发展吸引了市场中一部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转向证券市场,资金的转移使得货币政策的影响也随之扩大,相对的资本市场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资本市场可以影响货币供应量这个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并且扩大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场所,因而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视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运用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具体的传导渠道和途径主要有: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汇率渠道。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虽然已开始由单纯的信用渠道向信用、利率、汇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多渠道过渡,但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因此对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一、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理论分析1、信贷渠道理论的发展。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极端凯恩斯主义的信贷可获性。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市场存在缺陷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情况下,斯蒂格利茨等提出了均衡信贷配额理…  相似文献   

17.
李琼 《南方农村》2010,26(5):80-84
县域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使货币渠道受阻,县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异削弱了信贷渠道的实施效果,非正规金融成为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使中央银行难以掌控县域信贷规模。只有将非正规金融纳入到货币政策的调控体系,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正规化,中央银行才能够调控县域信贷规模以及信贷结构,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今年人民银行的主要工作: 第一,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6%左右,现金(M0)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以内,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8万亿元左右。 一是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当前,要研究并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规划。在总结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统一并扩大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改进再贴现利率管理,促进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VAR模型,从利率以及货币供给量两个角度分析从2008-2017年货币政策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M2和长期贷款利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具有着持续均衡的协整联系,货币供给量M2与房地产价格呈正相关关系,长期贷款利率与房地产价格呈负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M2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贡献程度大于长期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贡献程度。针对实证分析结果,对于如何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与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战略性行动。一般讲,它应包括:(一)货币政策的目标(应分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等层次);(二)货币政策的工具;(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作用;(四)货币政策的指标;(五)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反馈等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