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了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互分离,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由于自身利益的驱使,最终导致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的新规定中,给了企业管理当局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以及一些会计事项的处理更多地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为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更大的空间的同时,也给盈余管理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给现代公司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反映在公司购并中,即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同安排对公司购并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试图分析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完全对称、对控制权具有一定约束激励机制以及对控制权缺乏约束激励机制三种情况下,公司购并的可行条件与区域,目的在于探讨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程度对公司购并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利 《现代财经》2007,27(4):28-31
管理层收购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呈现出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紧密结合、与企业的风险紧密结合和与大量债务融资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管理层收购企业剩余索取权激励与收购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模型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管理层收购使管理者获取剩余索取权,从而调动了工作积极性;(2)管理层收购企业全部股权比收购部分股权更能调动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3)即使管理层不能收购企业全部股权,也比资本雇佣劳动框架下获取的激励更能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MBO(Management Buy Outs的缩写)即“管理层收购”,是公司管理层通过收购公司股权或资产进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产等变化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概念界定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所有权就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指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后的要求权;剩余控制权是指在合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有时也把剩余控制权称为控制权。需要指出的是,剩余控制权不能简称为控制权,因为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控制权是指契约中规定的决策权和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6.
祁钧业 《经济论坛》2002,(11):20-20
一、公司治理中诚信责任履行的障碍诚信责任的本意是“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契约机制,但由于这种契约的不完备性,给诚信责任的履行造成障碍。1.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利益不同,而存在激励不相容是诚信责任难以履行的根本原因。委托人投资企业的目的是希望代理人能够从公司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从而达到公司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即实现其剩余索取权力;代理人(经营者)则以其剩余控制权控制企业资源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这…  相似文献   

7.
信托工具在MBO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MBO(Management Buy-Out),通常译为“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对于MBO的产生,理论界的主要解释是MBO节约了代理成本,这种节约体现在两个方面:诱导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导致MBO的根本原因;信息优势使管理层实际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带来了经济学上的经典代理问题,而MBO使两权合一,节约了两权分离带来的成本。从这里可以看出,MBO对我国企业改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晰产权、所有者回归;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8.
刘智勇 《技术经济》2004,23(10):17-19
<正>公司治理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层面的问题。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框架。现代企业契约论将企业视为一定契约的联结。那么企业所有权体现为一种契约规定之外的剩余权。具体化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公司治理变现为一个关于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框架。古今中外,基本上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所有权分配应该是一个在不同的股东之间进行的问题。这些股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全都是企业物力资本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9.
企业或公司的资本结构,广义上指的是债权比例和股权结构,狭义上只包括了前者。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资本结构,都反映了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债权人)在公司中的契约关系,即收益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安排。股东享有剩余收入索取权和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的控制权,债权人享有固定收入索取权和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的破产权,从而形成了股权治理和债权  相似文献   

10.
市场中的企业体现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缔结的契约。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剩余索取权的份额。在传统经济时代,物质资产的稀缺性确保其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有理性的"经济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得不让渡部分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资本雇佣劳动"推演为"劳动分享资本"。  相似文献   

11.
企业所有权内涵和主体是随着企业所有权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本文认为 ,企业所有权内涵演进经历了剩余索取权 ,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和归属性控制权四个阶段 ;企业所有权主体经历了出资者主体 ,合伙人主体 ,股东和经营者主体 ,股东、经营者及生产者主体 ,股东、经营者、生产者和债权人主体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企业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企业所有权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性质和内容看,无论是企业剩余索取权还是企业控制权,其核心都表现在财务方面,即企业剩余的表现形式是财务收益,企业控制权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  相似文献   

13.
企业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企业所有权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性质和内容看,无论是企业剩余索取权还是企业控制权,其核心都表现在财务方,即企业剩余的表现形式是财务收益,企业控制权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  相似文献   

14.
终极控制权、审计师行业专长与盈余稳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和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会计盈余信息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的盈余信息越不稳健;相对于非行业专长审计师审计的公司,专长审计师审计的公司对损失的确认更及时;更重要的是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显著抑制由于终极控制权分离所造成的会计盈余信息不稳健的行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稳健的会计盈余信息能够导致正面的经济后果,文章的研究结论暗示雇佣一个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存在终极控制权分离的公司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沈小燕  郑海涛 《经济师》2002,(9):187-188
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过程中 ,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在重复博弈过程中 ,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资本雇佣劳动”的命题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按“生产要素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缔约方谁拥有剩余索取权 ,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份额” ,人力资本应与财务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源会计应从这一产权基础上扫清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受阻的理论障碍 ,而不应长期过分强调人力资源计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经营者剩余索取权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索取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和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本文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逻辑、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降低监督成本、经营者人力资本、经营权权能保护要求以及经营者人力资产专用性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由,并认为经营者剩余索取权是降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和设计经营者报酬计划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决策权配置与盈余管理的交互作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分离度较高的公司中,没有证据表明盈余管理会显著影响投资效率;在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公司中,没有证据表明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分离度的高低会显著影响投资效率;相对于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分离度较高的公司来说,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分离度较低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更能造成非效率投资;相对于低盈余管理公司来说,高盈余管理公司的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分离度的降低更能降低公司的投资效率;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分离度较低的公司的盈余管理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降低高盈余管理公司的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分离度会增加非效率投资。本文既拓展了已有盈余质量与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深化了决策权配置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被普遍认可的公司治理原则是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享相对应,但现实并非如此。本文由此提出了控制权悖论,并从投票立宪制和控制权不同来源之间的冲突两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权配置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9.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应当对称分布,要求经营者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经营者享有企业剩余要成为现实,首先经营者必须是创造出企业净剩余的合格经营者,并且经营才能相对于资本来说具有同等稀缺或更为稀缺。随着资本出现过剩和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经营才能相对于资本具有同等稀缺或更为稀缺的时代就到来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上市公司深刻地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对研发的投入也日益增大。新准则选择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式也给予了管理层很大的盈余管理空间。结合新准则对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方式,分析上市公司利用研发投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以及新准则给上司公司管理层带来的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并结合案例分析新准则下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不同将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而提出防范盈余管理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