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耗双控”——指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即对“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两个指标的调控。在我国,能耗双控发展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然而,我国各地区“双控”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2021年9月,国务院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方案提出要推进能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推动能源高效利用,同时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为积极响应能耗双控政策,各省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通过限制高耗能企业用电总量、提高电价、限制用电时段等方式促进能耗减排。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模型,并收集2005年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具体分析了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创新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增高是由于我国能源的高速消费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由此得出,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降低碳排放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我国建设用地和能源消费的相关关系,文章利用LMDI分解模型将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四个方面,并计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值。从中发现,经济增长仍是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影响因素,建设用地面积也对能源消费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推动绿色与化石能源协调发展,是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我国能源供需现状,深入研究我国“两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绿色与化石能源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能源的消费结构、绿色能源并网发电和能源定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绿色与化石能源协调供应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强度也称单位产值能耗,简称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在一定时间内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反映了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和能源利用的效益。总体上看,近年来,江苏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要求"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为什么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本文尝试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四川是我国天然气消费最成熟的地区。我们根据2002年、2005年、20007年四川省各产业产值及其消费各种能源的相关数据,编制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表,建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四川天然气的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在此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法,将天然气能耗变动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变化等三方面,从而找出影响四川天然气能耗强度变动的原因,准确揭示四川天然气能耗强度变化与四川各产业发展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能源问题在全球都处于一个倍受关注的战略位置。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从而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当前我国又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  相似文献   

9.
李卓娅 《价值工程》2012,31(23):10-11
随着我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能源服务需求不断增强,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然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高速增长却带来了能源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能源利用矛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化演进。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1年能源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考察能源结构与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度,重点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方面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能源政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能源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能源消费的大幅增长,使得能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而其储存的不均衡,也使国际能源争端日趋激烈。由此,能源市场变幻莫测,价格跌宕起伏,造成局部能源短缺和供应中断的危险因素增多,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不断提高。同时,由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单元,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力。特别是高能耗的重工企业,如何做好能源的消耗和利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一、钢铁企业做好能源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张冬生 《科技与企业》2014,(19):I0001-I0001
正积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要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转变能源消费理念,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切实扭转粗放用能方式,不断提高能源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将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影响。就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做扼要阐述;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来验证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并通过各产业能源消耗强度、结构效应与强度效应、单位GDP能耗等指标来考查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合天津市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凡岩 《企业导报》2012,(14):171-172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而能源相当于工业经济的"血液",对于工业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影响能源消费的国内生产总值、能源产出、产业结构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来确定能源消费与这些因素的相关关系,并且有针对性的对能源的合理有效消费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仍处工业化进程中,作为工业化物质基础的能源产业,却存在诸多缺陷。若解决不好,势成未来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耗能过多,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和能源安全愈加严峻。建议通过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应对、化解我国发展瓶颈,摆脱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世界各国强化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新的大规模的能源革命必然到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能源结构的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必须从国情和能源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7,(7):44-48
CO2排放快速增长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河南省作为人口和能源消费大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分析河南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得到河南省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工业能耗占社会能耗比重较大和2000年以来社会总碳排放量持续上升,但单位GDP碳排放量保持持续下降的结论,并根据分析提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节能低碳发展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上海是我国最早实施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之一。但现行的自愿认购机制实施效果不佳,大部分绿电没有得到认购,大量绿色电力不能通过现有机制得到消费,造成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良性发展缺乏动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4,(10):36-39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江西2000-2012年能源消费及其产生的二氧化碳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江西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煤炭是江西的主要能源。2000-2012年,江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建议江西省应从优化能源结构、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等方面实行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随着世界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能源争夺战正在席卷全球。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又面临着怎样的能源形势,我国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