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经济人,自从亚当·斯密提出以来,受到众多西方不同时期的经济学流派的挑战和修正。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提出了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在综合比较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异同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两者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贡献作用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行为经济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保军 《经济学家》2006,76(5):12-18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越来越成为反主流学派批评的重点,固守经济人假设被认为是主流经济学在许多领域无能为力的原因。行为经济学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经济人进行了全面验证,发现经济活动中的人事实上具有“有限利己”、“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的特征,我们把行为经济学的这一系列发现概括为行为经济人假设,并且认为行为经济人为经济学开拓新视野、研究新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的异质性:"经济人"假设的新内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与“有限理性经济人”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的经济假设,在这两个假设中,人是“同质”的。然而“同质”的“经济人”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现实中的人既是异质的又是同质的。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异质性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催生了很多新理论。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假设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一假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对经济人的属性也在不断的完善。不可否认,该假设的某些缺陷限制了它对一些新的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度。赋予经济人以生命周期属性,使经济人不再超然于历史之外,可以使很多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超  廖鸣 《经济师》2007,(4):37-37,39
“经济人”不仅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主体和基础性主体。“经济人”内涵的演变,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缺乏“企业家”和“经理阶层”,需要不断完善经济主体,需要大力培养“经济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经济人”是一种新型“经济人”。  相似文献   

6.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的相对理性经济人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在马克思经济学逻辑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假设主要强调了人的行为与外部约束条件的动态交互以及约束条件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相对理性程度的多要素动态评价体系。这一研究不仅试图挖掘、提炼出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人以及理性分析的科学内涵,而且还将对构建一个更为贴近现实、更为客观、对现实社会更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对于人的行为假定是经济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而不同的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定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社会经济人,而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经济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各自对人的行为假定的不同。这种不同具体体现在二者存在的基础不同、包含的内容不同以及引起的理论体系和解释力不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举 《经济与管理》2003,(7):61-61,63
以往经济学依靠的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生来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总是理性思考。但现实中既没有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也不存在纯理性思维的“理性人”。由于基本假设的偏颇,导致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与现实距离越来越远。因而,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重新反思,并对其基本假设和研究思路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自从“经济人”假说诞生以来,以其为基石的各种理论不断发展,也进行着学术争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以自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人”学说,存在伦理道德缺失的不足。本文认为,应该用“经济人——文化人”理论取代传统的“经济人”学说,因为“经济人——文化人”假设相对于旧的“经济人”假设,充分考虑到了道德约束的个人效应和社会效应,从而为“经济人”主观为自己、客观利他人的必然逻辑提供了社会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张学刚  姜曙光 《经济论坛》2004,(23):155-155,160
一、作为“科学”的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沿此展开:现实生活中的人是追求享乐并具无限欲望的个体。此个体被抽象为经济人,并被赋予全智全能(即无限理性)的特性。但相对经济人无限的欲望而言,现实世界中的资源总显不足,是稀缺的。于是经济学成为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满足人类欲望的学问。这样,借助经济人、稀缺、效用等概念,  相似文献   

11.
Virtue ethics interprets human action as pursuing good ends through practices that develop qualities internal to those final goals. The philosophical approach has been identified as critical of economics, leading in turn to the innovative response that by viewing the market as mutually beneficial exchange, economic practice is in fact defendable on virtue ethics grounds. This defends economics using arguments drawn from virtue ethics, but there is a need also to explore space for virtue ethics within economic theory. Examining key contributions of Kenneth J. Arrow, Amartya Sen and Elinor Ostrom, the article notes that virtue ethics’ appreciation of persons’ communicability of ends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lied upon within economics, though sometimes under different names. Its strength to interdisciplinary work betwee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lies in presenting a methodology able to capture how human beings are capable of, though not fixated on,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2.
屈炳祥 《经济学家》2007,1(6):86-92
《资本论》详细研究了工人阶级的现状、历史使命、未来发展,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等,并且还为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当年所提出的关于人的解放的历史任务我们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近年来,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就是为了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税收起源于保障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利益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需要,起源于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的需要。税收终极目的在于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税收目的既有共同税收目的与特定税收目的、相对税收目的与绝对税收目的、客观税收目的与主观税收目的,也有直接税收目的与终极税收目的。对税收目的认识如何,既关系着税收理论研究的成熟度,更影响着一个社会税收治理体系(税制)的优良程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沈芳  白暴力 《经济学家》2006,1(5):19-25
本文从企业的产生、企业的边界、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分配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将企业看作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揭示了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精辟地分析了隐藏在物的背后的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新制度经济学采用逻辑实证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分析,认为交易费用是决定企业产生及规模变化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的控制和分配关系是由效率来决定的——这种将所有生产要素都看作是客观资源的分析方法,掩盖了利益分配的实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e exchange paradigm of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human wants can be satisfied by two basic mechanisms—exchange and self-sufficiency. The exchange paradigm of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emphasizes the former mechanism while neglecting the latter. Building on major economic theories of the third sector, it is argued that the latter mechanism is more helpful than the former in explaining the existence of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implications of this argumen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相似文献   

16.
作为致用之学的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流派,从而打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了经济学理论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中国具体的经济实践和制度环境上的原因,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三大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和社会的福利,这不仅关涉到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而且关涉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应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了伦理学和工程学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建了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事实上,不仅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而且即使是专注于研究自然资源配置问题的主流经济学,也根本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正因如此,经济学的研究需要非常广泛的知识;否则,根本无法理解具体的经济现象,也无法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然而,现代主流经济学日益局限于工程学一个方面,并极端地采取抽象化的分析路线,偏重于数理的训练而疏忽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吸收,从而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相似文献   

18.
教育经济学不应只是正规学校教育的经济学,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正规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步伐的停滞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终结。教育经济学未来拓展的路径,除了理论基础上的"外延式"发展外,还可以在原有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内走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即强调综合考察人力资本投资的多种途径,特别是教育和培训这两种最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让教育经济学走出正规学校教育经济学的固有领地,团结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名义下,与培训经济学融合,走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广阔天地,惟其如此,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9.
Synopsis  Radical alternatives, in terms of our ideas about science in society, about economics, ideology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should be included among possibilities considered within the scope of a pluralistic philosophy. While all these aspects of our mental maps are interrelated and important, economics plays a key role in attempts to get closer to a sustainable society. Mainstream neoclassical economics is not enough. The tendency to exclusively rely on this particular theory is considered part of the problems faced. A ‘sustainability economics’ more in line with dominant ideas of democracy is proposed, emphasizing the eth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ference is made to institutional theory but the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suggested are in many ways similar to other kinds of heterodox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s in other social sciences. Neoclassical economics is used as a point of reference in pointing to alternative ideas about human beings, organizations, markets, decision- making, efficiency, rationality, progress in socie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processes. Predilection for such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or for neoclassical economics) is not exclusively a scientific choice but as much a matter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references. One paradigm may be dominant at a time, but because of the ideological specificity of each paradigm, compe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should be accepted and even encouraged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Agents of change     
Evolutionary accounts in economics have offered a new look 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dvancing on the limited cognitive capacities, they have shown that structural change follows technological, institutional and ideological paths. The present examination suggests an add-on to this cognitive portrayal of change. Drawing on Schumpeter’s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Adam Smith’s theory of knowledge, it analyzes human motives as important drivers of development. It brings in the dynamic nature of human motives and particularly discusses the human will as a requirement of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