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潭市岳塘区人民法院在创建全省“五好”法院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项审判活动,开创了全院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依法开展对计划生育社会抚养的征收,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进入正常的法制轨道。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湘潭市两级法院行政庭加大了对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力度。自今年挂牌成立“计生案件合议庭”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48件,已执行共计124件,其中采取查封、扣押财产80件次,司法拘留30余人,  相似文献   

3.
我国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提高司法效率,使被害人能够借助国家的力量及时弥补其在刑事犯罪中所遭受的损失。但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憾,致使作为民事原告的被害人及其亲属在刑事诉讼中民事赔偿难以实现。此类案件的执行越来越成为法院案件执行难的一个重要方面。被害人及其亲属因此缠讼、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适时完善这一制度,建构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以实现刑事审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产品质量纠纷包括产品损害赔偿纠纷和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纠纷,而对产品质量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我国法律尚未进行统一的规定。但相关法律规定了我国产品质量损害赔偿纠的诉讼时效制度和产品瑕疵担保责任纠纷的诉讼时效制度,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产品质量纠纷的诉讼时效制度。司法实践中,应针对具体的产品质量纠纷,正确运用相应的诉讼时效制度,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在价值、刑事诉讼的理念、国外立法例等角度分析,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宜排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议在立法上进行修改,将“经济损失”“物质损失”修改为“利益损失”,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民亭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当生效法律文书进入法院的强制执行程序后,因为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执行风险的存在以及司法权威的缺失等原因,执行释明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执行释明权的对象主要包括执行根据、执行措施、执行风险等。这种释明权要受到正义理念、科学方法论、解释规则、法官素质等约束。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是人民之间的纠纷得到及时解决,是具备充分有效机制使民间纠纷不至于恶化成灾.而当今社会,"执行难"已经成为很多人不愿意采取诉讼解决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诉讼并不是纠纷解决的唯一途径,但却是最后一道国家公力救济途径,因此,加大执行过程中的和解力度,完善执行过程中的和解制度在缓解"执行难",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医疗损害赔偿问题现状,针对司法理论界存在的适用法律不统一,司法实践标准出入较大等现实问题,对我国目前的医疗损害赔偿做概括性的介绍,阐明作者从法理角度,认为按人身侵权进行诉讼优于按医疗事故处理的论点。  相似文献   

9.
英关普通法和大陆民法法系在违约救济措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英美法院选择判决损害赔偿,充分发挥金钱的弥补作用;而大陆法系国家更多地是判令违约方实际履行。在司法实践中对违约损害赔偿的归类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采纳的标准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实际损害和期待利益的丧失两类。在对违约损害赔偿的目的、违约损害赔偿适用的限制上,两大法系在立法及司法上表现出极大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精神损害赔偿“补偿”或者“惩罚”本质的理解,是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观念瓶颈”,我国当前将惩罚作为精神损害赔偿主要功能的主流学说是值得商榷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质-是对被害人精神痛苦的物化补偿和心理抚慰,其主体并不是惩罚性的,只不过兼具功能上的“惩罚性”而已。  相似文献   

11.
现有国家赔偿法对人身权的损害赔偿存在单面性,即将权利主体“预期收益”的财产损失。混同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与正式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不符。在国家赔偿法中实现精神损害赔偿是普通法律制度实现宪法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前沿报道     
湘潭市中院:强化四种机制提高审判质效2007年,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建和谐法院,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目标。审判质量和效率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又好又快地审理执行每件案件是司法公正的本质要求,是践行司法为民的客观需要,是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ADR(Alternafive Dispute Resolution),在我国通常翻译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或可选择性纠纷解决方式,指的是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ADR在其产生之初与法院进行的诉讼并没有关系。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法系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一些州的法院内附设了仲裁和调解等第三人解决纠纷的制度,将ADR作为诉讼程序的一环引入,形成了司法ADR制度,又称为法院附设ADR(Court annexed ADR),由此司法ADR作为替代诉讼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法院内部建立,并在消除诉讼迟延,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此种纠纷的解决方式对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对于我国在诉讼外纠纷的解决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本文重在浅析美国的ADR机制的新发展,并以此提出对我国可以借鉴几个地方。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2月,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后,股东A、B成立C公司,出资比例为49:51,B为公司的执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2006年10月9日,为支持A就经营场所的租赁纠纷起诉D公司,A、B签订协议书1份,协议载明:C公司由A、B合股投资,现任法定代表人的B已于2006年元月29日退股,退股后的债权债务及诉讼产生的一切责任与B无关,由A承担。嗣后,A、B在与D公司的租赁纠纷中因诉权的行使发生股东权纠纷,双方交涉无果,A遂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A、B之间于2006年10月9日签署的协议书有效。请问A的诉讼请求是否有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现有国家赔偿法对人身权的损害赔偿存在单面性,即将权利主体“预期收益”的财产损失,混同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不符。在国家赔偿法中实现精神损害赔偿是普通法律制度实现宪法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法学界对“执行难”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的分析不尽一致。该文结合法学基本理论和我国法院的执行实践,系统地探讨了“执行难”的概念、特点、表现以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如何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9奈规定的雇主替代责任制度,填补了我国民事立法的空白,其采纳的无过失责任原则和执行职务范围的主客观相结合的判断标准,值得称道,但在责任的构成要件和雇主与雇员的责任关系方面,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8.
湘潭市岳塘区人民法院院领导一班人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加大司法护民力度,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对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以来,该院将一些民商事案件实行简繁分流,不该拖的坚决不拖,组建一个速裁庭专门行使民商事简易案件快速审裁职能。  相似文献   

19.
“执行难”是近几年来我国法院在经济案件执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有采取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才能使经济案件的审判,执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民事“执行难”是困扰民事审判,制约经济发展的社会顽症。要彻底根除“执行难”,就必须对症下药。本文从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建立统一协调的执行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尽快制定《强制执行法》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