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抉择MBO     
MBO即管理层收购.近两年来在全国风生水起.业界许多人士把2003年称为中国的“MBO年”。可以肯定地说.人们期待在一场浪潮的冲击下,一举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从而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以转为民有的方式,实际发挥出更大的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黄嵩 《中外管理》2004,(3):78-80
目前国内进行MBO主要存在如下两大难题:收购主体和融资渠道,很多企业的MBO由此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3.
MBO为何总遭诟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的提速,一个国有产业资本民营化的高潮正在到来。在这个企业家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面前,“管理层融资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缩写为MBO)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粤美的首开先河之后,深圳方大、字通客车、特变电工、佛塑股份、胜利股份、洞庭水殖等陆续试水其中。据估计,目前上市公司通过MBO达到管理层控股的已超过百家,只是其中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现阶段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宜实施MB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MBO(Management Buy—outs)在中文中译成“管理层收购”、“管理者收购”、“经理层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等,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的美国,之后流行于欧美国家。近来,MBO在我国正悄然升温,一些上市公司在想方设法尝试MBO,许多财经媒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各种有关MBO的培训、研讨会的广告更如雪片一样满天飞。在现阶段,上市公司实施MBO究竟是为了调动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还是公司管理层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之机侵害国有资产、损害流通股东的利益,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MBO概述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是指本企业的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所组成的团队.通过各种方式融资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从而达到从所有权上控制企业。实现对企业的完整拥有或者实际上的绝对拥有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6.
金灵 《中外管理》2004,(1):101-101
MBO原意是说在合伙或合股的企业中.主要股东兼管理人把别人的份额买下来。因此.MBO的准确含义是管理层买断.而不是我国通常所指的管理层收购控股权(MBC)。在西方经济中.管理层参股或给予期权比较普遍.但很少有管理层收购或买断的.因为很少有人会给囊中羞涩的经理提供巨额资金去MBO。杠杆收购一般只是提供给自己已有相当资产和实力的投资人,在担保和抵押的基础上去做。  相似文献   

7.
8.
由于国情、法律体系、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等全方位的差异,我国MBO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异(见表1)。因此,可以说我国MBO处于发端阶段。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企业实施MBO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BO即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权,获得本公司控制权,以达到重组本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收购行为。近年来,粤美的、佛塑股份、宇通客车、深方大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行为,激起了企业产权改革的新浪潮,给国内资本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实践证明,MBO通过明晰产权,重建公司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业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MBO 即管理层收购,是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并购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并购方式。近几年在我国资产重组中受到青睐,并形成一股热流。纵观全局,已经被 MBO 的公司,有的成效显著,亦有的不尽人意,甚至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由此引发我国各方人士高度关注及褒贬不一的呼声。赞扬者判定2003年将是我国的 MBO 年;否定者则疾呼 MBO 在我国风险太大,不宜实行。那么,应如何看待MBO 这一在我国兴起的新鲜事物?本人的态良是既不能盲目乐观,对 MBO 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又不能因噎废食,将 MBO 在我国一棒打死。重在引导和监督,让我国的MBO 在规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MBO——解决所有者缺位的另一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东 《企业家》2000,(11):24-26
  相似文献   

13.
唐凯林 《英才》2004,(12):55-55
主动放弃唾手可得的东西总会引起别人的猜疑。当珠江实业的公司高管向外界透露,表示决定暂时放弃收购湖南珠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时,各种猜测也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14.
MBO国企不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MBO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爱国  张立涛 《价值工程》2009,28(1):149-151
近年来,MBO是我国企业界、学术界及监管部门的一个热门话题。MBO来自国外,在"国退民进"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到我国。从理论和西方的实践来看,MBO是一种降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和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方式。然而在我国的运行中,MBO却引发种种公平性问题,逐渐从改革利器变成了众矢之的,最终得到被暂停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直面中国的MBO热。在中国,MBO(管理层收购)发展时间很短,其中上市公司的MBO历程更是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如果从股权变更的实质来看,最先出现MBO身影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大众科创(1997年3月)。当时,MBO还是一个令人回避的字眼,因此,大众采用了过渡的手段,借助职工持股会成功实现对企业的控制。2000年4月开始的粤美MBO可以说是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现MBO的首例,随后宇通客车、方大(曾名为“深方大”)等公司也进行了MBO,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200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其中对收购方为企业管理层的情况作出了相应规定,被认为是政府对MBO的首肯。MBO的热潮随之到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包括永鼎光缆、全兴股份、特变电工、鄂尔多斯、胜利股份,等等。与此同时,理论界和媒体也频频研讨,积极参与,MBO的讨论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有的媒体甚至大胆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企业的MBO年”。然而仅仅半年之后,财政部又叫停了MBO。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MBO融资方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管理层收购(MBO)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收购资金的来源问题。收购资金规模庞大,仅仅依靠管理层自有资金很难顺利实现收购,如何筹集到充足的收购资金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收购价格的确定问题。收购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收购资金的规模,间接影响到整个MBO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制定出能够使各利益相关者均认可的收购价格也是MBO实务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技术和社会问题。三是国有资产是否流失问题。对大多数实施MBO的国有企业来说,只要收购价格没有远远高出每股净资产,那么MBO的实施就有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相似文献   

18.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持有一部分股份,也就是MBO(管理层收购),是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甚至有人断言2003年为MBO年。然而,前不久,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说,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做决定。日前,财政部有关人士已明确表示,暂停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审批工作。MBO赞成者如是说对于未来个人能否购买国有股权,李荣融在6月上旬作出肯定回答,并认为时间不会太久。他续称,现在个人受让国有股权很多地方已经在进行,只是问题出在不规范上,规范后就不怕乱也不会乱。在我国,一般认为,MBO主要用于解决"红帽子"民营企业的产权虚置和传统公有制企业的转型。据了解,在财政部暂停审批之前,我国有许多大型国有企  相似文献   

19.
20.
谈管理者收购(MBO)在中国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者收购就是求得所有权与经营权、所有者利益与经营者利益以及激励与约束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近二三十年来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界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界广泛推行了管理层收购 (MBO )的新型体制 ,建立新型的激励机制。所谓管理者收购 (MANAGEMENT BUY—OUTS ,MBO)就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外部融资机构帮助收购其所服务企业的股权 ,从而完成由单纯的企业管理者到控股股东的转变。以“四通”产权改革为标志 ,MBO在中国逐步被人们认识。中国企业实施管理者收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基本对策   1 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