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微观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学军 《技术经济》2004,23(5):53-54
<正> 一、公司治理结构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运行的微观环境 公司治理(又可译做“公司治理结构”)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首先被英美学者提出的。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要较好的解决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企业经营者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的根本责任就是要按照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履行其受托责任,然而经营者作为经济理性的个体,同样也会有自身的利益要求,委托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代理人(经营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不对称,这种利益不对称将直接导致代理人不能够完全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要比委托人更  相似文献   

2.
"股东价值论"的四点理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小平 《经济学家》2003,(1):114-115
公司治理目标如何界定,或者说公司治理到底应以实现谁的利益为基本目标?目前国内外在这一问题上尚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股东价值论”,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给者可以得到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回报;一是“利益相关者论”,认为公司治理不能单纯以实现股东利益为目标,而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利益相关者(如借款人、国家、管理者、员工、供应商等)相同的位置上,即公司治理所要实现的是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两种观点相比,哪一种更具有合理性呢?笔者同意股东价值论的观点,即…  相似文献   

3.
陈刚  刘星 《当代财经》2003,(6):68-71
现代公司经营者的融资决策行为受到投资者(股东、债权人)行为的牵制和制衡,公司融资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公司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安排。本文基于代理成本和控制权争夺对融资决策中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的冲突进行了分析,对于把公司行为与公司融资方式选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权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缓解其利益冲突,建立高效合理的治理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振兴  杨淑娥 《经济经纬》2006,(6):74-76,107
传统经典的股利理论都把现金股利政策看做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工具,并通过市场的反应对其进行检验。但是,它们都忽略了公司的“法律”性和控制权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现金股利政策是公司“法律”之一,它是控制权人意志的体现,渗透着控制权人的利益倾向,现金股利政策可能成为公司控制权人利益侵占“隧道”的挖掘工具。控制权人利用现金股利挖掘利煎侵占“隧道”可能有三种情况:经营者对股东利益侵占“隧道”的挖掘、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侵占“隧道”的挖掘、公司对债权入利益侵占“隧道”的挖掘。在我国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利益侵占“隧道”——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利益侵占的“隧道”。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尤其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公司治理,也称为法人治理、公司管理,是随着现代公司制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出现的,是协调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机制。这个机制能保证公司的管理层在股东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的情况下,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或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现阶段,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所占比例过高、股权过于集中,存在“所有者缺位”或“产权虚置”的现象,企业治理结构效率大大降低。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冲突,是我  相似文献   

6.
张华山 《经济论坛》2002,(17):28-29
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 现代公司制度是伴随古典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由于“两权分离”,就必须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一套有效制衡的体制和机制,这就是公司治理。由于“两权分离”,所有者(股东)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管理,于是产生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和经营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追求自己效用目标最大化。经营者掌握着公司剩余控制权,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因而可能出现经营者为追求自身短期利益而损害公司长远利益的行为,即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有者为了防止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就必须建立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激励的兼容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以企业经营者和技术创新者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公司治理的重心已从过去调整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转变为调整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也就是说,国际上新的  相似文献   

7.
陈国炎 《发展研究》2006,(12):112-113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公司治理解决的问题其实质主要是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其核心是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的有效控制并使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其目标是保证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关键是要重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反映全体股东的利益;重视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充分发挥两权分离的经营优势,建立健全公司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嵘 《经济论坛》2005,(24):98-99
一、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要性 狭义公司治理的概念是把公司治理看作一种机制,通过它股东可以保证经理按股东的利益行事。一个更广义的公司治理的概念是,公司治理是一种手段,资金提供者为了保证他们的资金不被侵占并且他们可以获得投资回报而通过它来控制经理。“资金提供者”显然比“股东”的概念更加广泛,在商业银行中,“资金提供者”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存款者。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广义的公司治理,而且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应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治理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日德的内部监控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由于我国的历史国情以及利益相关者模式本身的缺陷,注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治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当前我国公司利益相关者最重要的三极是股东、经营者与员工,所以公司治理需要在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三者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公司制度的特征是公司的股权多元化,公司股东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的直接矛盾是公司经营者的长期利益与公司股东们的长期利益不一致。由于被欲获得利益的动机所驱使,许多公司的经营者宁愿冒着牺牲股东长期利益和公司长期利益的风险去追逐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在现代公司中出现了代理风险。西方国家发明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经过实践证明在弱化“委托-代理”矛盾,  相似文献   

12.
债权人市场、债权人保护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债权人市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1.债权人保护机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是一张由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共同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的利益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而企业的效率只能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审计是指对企业所有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以及人力资源的拥有和使用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鉴证经营者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业绩,鉴明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点,并就其改进提出措施,以便更加有效地使用企业所拥有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保护所有者利益。有效优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企业内部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把股东、经营管理者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满足股东的最大利益。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查产权主体。如果产权主…  相似文献   

14.
杨幼珠 《经济论坛》2005,(9):76-77,125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与投资者(股东)不一致。当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经营者有机会选择侵害委托人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出现经营者的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行为。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代理人的“逆向选择”,激励经营者为企业多做贡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需要建立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上市家族企业既是家族企业又是公众公司,所以它的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在大股东、中小股东和经营者的制衡,还要放在其他利益相关者层面上来解读。作为上市家族企业,强大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逻辑思维是公司治理的内生刚性缺陷,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究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和继承者的培养模式,以提高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目标模式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集团,即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社区等之间利益格局关系,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目标模式不仅在于确定公司治理的目标,即公司治理为谁服务,而且还在于它直接决定了公司治理的主体、公司治理的结构、公司治理的机制等。本文分析批判了流行的两种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即股东至上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S-O-E公司治理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有多种含义,但最重要的是对经营者的监督问题。在公司治理的多元监督主体中,股东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监督主体。在我国公司股权集中、内部人控制的现实条件下,发挥股东的监督作用尤其重要。股东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利益主群体,处于不同利益层次上的股东,其监督的积极性并不相同。我国公司法应针对股东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不同的法律应对,完善我国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实现公司法上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18.
张琰  郝玉柱 《经济师》2000,(10):121-122
一、法人治理结构是适应企业产权社会化要求的权力制衡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规范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的制衡关系。从广义上讲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公司外各种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法律、公司文化和规章制度等。公司治理结构表明 ,在公司众多的利益关系者 (诸如股东、董事、监事、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用户 )当中 ,由谁来控制公司 ,由谁决策 ,由谁执行 ,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公司经营的目标 ,不能仅局限于股东利润的最大化 ,还应考虑同公司利益相关的职工、债权人、供…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如何遏止“内部人控制”,对“内部人”的制衡、约束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治理结构,其治理绩效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股份制理论强调,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保护股东的利益。但过于强调股东利益,最终可能会使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丧失;而利益相关者模式主张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治理,又可能会出现"搭便车"行为。S-O-E公司治理模式依然强调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提出员工应作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之一,而且强调经营者不应仅仅被看作是治理的对象,更应该被看作是治理的一个主体。公司治理需要在三者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