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02年上半年,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就开始呼吁中国应对人民币重新估值。美国财长斯诺在次年5月的八国集团财长会议期间首次对强势美元政策进行重新定义,认为美元汇率自去年以来的下降与弱势是美元汇价正在“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已经低估,希望人民币的汇率升值。最近,美国的一个制造商组织——稳健美元联盟试图说服美国政府  相似文献   

2.
财经动态     
《国际融资》2006,(9):74-75
美财长鲍尔森未改人民币汇改立场鲍尔森在担任美国财长后的首度公开亮相中,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时说,中国在汇率上更加灵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建立运作良好的资本市场前,中国很难让人民币自由浮动。鲍尔森说,中国在汇率问题上需要展现更多的灵活性,这不只是对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有益,中国也能从中获得巨大收益。由于目前中国经济似乎正在“过热”,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对中国会“非常非常有帮助”。因此,他的工作的一部分就是鼓励中国更快地开放金融市场,引入竞争,这样中国可以有得以运作的具有生机的资本市场。我国机械工业上半年利润…  相似文献   

3.
刘蕾 《中国金融家》2010,(10):67-68
再一次的,奥巴马政府宣布推迟发表针对中国人民币汇率的报告,暂缓给中国扣上"汇率操纵国"的帽子,这令业内人士既感情理之中,更感意料之外。因为这已经是第四次美国财政部宣布推迟发布这份报告。但即便如此,美国从未放松过对人民币施压的念头,借用美国财长盖特纳的话:美国将在韩国举行的G20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继续推动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进程。显然,并非美国对中国手下留情,而是更多的考虑联合国际社会力量集体对中国施压。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家》2005,(7):11-11
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并就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强调,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项原则,中国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5.
就在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第二天,一个由美国130名两党议员组成的团体敦促奥巴马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以解决中国“操纵汇率”的问题。议员们在致美国财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的一封信中表示,“不能低估中国操纵汇率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保持其汇率被低估相当于为中国企业提供补贴,并令与之竞争的外国企业处于不公平的劣势。”  相似文献   

6.
资讯     
经典言论(中国经济当前的健康态势“)为加快金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金融体系已能接受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指出。点评:中国金融监管层从未对人民币汇率加大波动幅度做出如此明确的表态。对此,市场几乎一致认为今后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会加快。但是,不久前国务院决定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周小川此次也同时表示目前是中国实施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如果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而放出已经对冲掉的基础货币,那么人民币并不一定会像市场预期的…  相似文献   

7.
本期关注 不闻窗外声 只走自家路 西方七国集团(G7)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于近期在伦敦闭幕,会议在闭幕声明中表示,人民币汇率应进一步加大浮动幅度。据报道,出席此次会议的日本财务大臣谷垣桢一还与美国财长斯诺举行了会谈,就敦促中国实行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政策达成了一致。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是否升值也引起了各种猜测。去年10月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又掀起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新一轮讨论,刚刚实施的加息政策也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不仅仅是汇率水平问题.最根本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目前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更富弹性的汇率制度。适当扩大汇率浮动空间。  相似文献   

9.
石磊 《国际金融》2009,(2):31-35
一、政治因素难以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实质性影响在2009年的第一个月里,本已平静了许久的人民币升值论被美国新任财长盖特纳重新点燃。但是,本次重提的"升值论"和"操纵论"几乎没有引起市场的丝毫反应,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预期稳定,在岸市场1年期远期报价隐含贬值预期  相似文献   

10.
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成了人们谈论得最多的问题,先是日本财相在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的文件,要求人民币升值;随后美国、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也明确表示人民币应该升值。海内  相似文献   

11.
近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今年四五月份,正值中国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疫情之时,先是日本的财务大臣在七国集团会议上试图发动其他发达国家一起要求中国政府实行人民币升值。此后,美国财长发表谈话,称中国如有意赋予人民币汇率更大的弹性,美国将表示支持。此言一出,即引起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广泛猜测。于是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媒体开始纷纷报道这一话题,要求人民币升值。众所周知,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是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直接影响到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体系。一国汇率的变动对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本国经…  相似文献   

12.
本期关注境外资金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仍存受美国财长斯诺来华的影响,10月10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后新高,当日美元兑人民币为1∶8.0864,人民币兑美元较7月22日的8.11累计升值近0.28%,升值达236个基点。汇改后香港外汇市场上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汇率(NDF)的贴水  相似文献   

13.
报摘     
《中国外汇》2007,(9):11-11
人民币汇率法案不会产生预期效果美国《华尔街日报》2007年8月3日尽管美国财政部官员也在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但是国会通过立法来对中国人民币汇率管理进行惩罚的做法不合时宜,并且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反作用。美国采取惩罚性措施可能最终损害国内经济,因为海外投资者会对贸  相似文献   

14.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转而参考一篮子货币,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调约2%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的水平。此举在国际上引起积极反响。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对中国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表示欢迎,他非常欣赏中国承诺利用和依靠市场力量来使汇率反映市场潜在的供给与需求。他表示,中国上调汇率具有积极意义,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中国以及世界金融体系都非常重要,此举将大大促进全球金融稳定。格林斯潘也持同样看法,他认为重估人民币汇率是中国坚定参与全球贸易市场所作的数项调整的…  相似文献   

15.
舒平 《国际金融》2010,(11):37-39
10月22~23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韩国庆州召开,美国等发达国家指责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太小,新兴市场则对本币升值过快表示担忧。一时间,全球汇率大战甚嚣尘上。在各国竞相通过  相似文献   

16.
“希望人民币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钉住汇率制度会最终损害到中国经济。”美国前财政部长斯诺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先后在2003年6月和7月发表公开谈话时如是谈到。这标志着美国正式向人民币汇率施压。2005年美国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舒默第一次提出舒默议案,当时,他威胁如果人民币不升值,那么所有进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将被加征27.5%的汇率税。2010年3月16日升级版“舒默议案”公布,并启动立法程序,再度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逾百名美国国会议员呼吁奥巴马政府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次面对的情况比上次更紧急。“操纵汇率”行为被视为不公平补贴,将受到美国一系列政策的报复。  相似文献   

17.
动向     
《中国货币市场》2004,(12):67-67
泰康人寿成功发行13亿元保险业首只次级债;央行上调境内美元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布什总统签署法案美再次提高国债限额;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未就干预汇市达成协议;美政府再次确认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去年11月的经常项目赤字高达540亿美元,虽然略低于10月的555亿美元,但仍是有史以来的第三单月峰值.由于人民币实行的汇率制度实际钉住美元,因此,随着美元的大幅贬值,人民币兑西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低估.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曾多次要求中国放弃现行的汇率制度,改用浮动汇率.对此中国正大刀阔斧的进行着人民币汇率改革,但是改革的路是艰难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是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就曾明确表示: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有助于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国内一些人,也附和美国的声音,而且坚持说,巨大的贸易顺差换回来的只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具的债务凭据(美钞),而且这债务凭证还在一天天贬值;低人民币汇率不仅是在补贴美国,同时还要引入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0.
美国日本大肆鼓噪"人民币升值"论,主要有两个原因.从国际方面看,美日经济处于衰退期,为了防止进一步衰退,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为此,日本财长盐川正十朗把要求"人民币升值"作为提案递交给七国财长会议.美国<商业周刊>也叫嚣:"中国的通货紧缩正在危及全球经济",要求中国将人民币升值.由于美伊战争的因素,导致日本提案流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