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晗  任保平 《改革》2020,(4):74-85
构建黄河流域的空间治理体系,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要求确立生态文明的治理理念和空间发展的治理目标,构建流域管理的治理机制和网络治理的治理模式。黄河流域的空间经济环境特征,集中体现为经济空间与生态资源的不平衡。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资源刚性约束、空间开发失调、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产业关联不足、治理效率低下等多重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未来黄河流域应实施分类治理、系统治理和协同治理,并完善流域分工体系与政策体系,以高质量的空间治理体系来推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汤君辉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00-304
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单元,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04—2019年旅游经济、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科技创新发展极化现象显著,而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趋于平稳;时序分析方面,黄河流域各地区2004—2019年协调度为0.215~0.890,省际差异显著;空间演变方面,黄河流域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中下游高,上游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厘清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有助于盘活资源分布现状。利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黄河流域7 09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在流域、省域分布上存在差异,整体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态势且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结构。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且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特征最为明显,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特征相对较弱。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西、山东和河南是所有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密度核心聚集区,在四川成都和甘肃兰州区域内也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分布。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知,社会文化层面的政策导向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自然地理层面的海拔高度影响次之,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两个维度的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为提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水平,应该对其加强整体性保护和利用,以“非遗项目+旅游”的文化产业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  相似文献   

4.
推动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空间现代化治理体系,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空间与经济发展空间有机协调,我国初步构筑起现代治理体系,有效解决了生态资源刚性约束强、产业优化升级难度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要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厘清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差距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黄河流域九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多数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经济差距显著地阻碍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同时在不同高质量发展水平下,区域经济差距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从缩小黄河流域经济差距的角度,提出促进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 减少环境污染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面对不确定因素的风险不断增加,韧性作为一种新的理念逐渐被应用到城市风险治理中。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韧性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核密度函数、障碍度模型探究黄河流域城市韧性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韧性水平在2006—2020年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影响黄河流域城市韧性主要障碍因子为经济状态、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黄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在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具有重要性和优势。1.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西北五省区总人口的57%,耕地的60%在黄河流域.除了新疆外,陕、甘、宁、青四省区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人口在各省区人口中的比重和黄河流域的耕地占爷省区耕地的比重,均在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8.
海洋产业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相关产业,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配套的相关服务性产业。作为浙江省四大国家性战略之一,海洋经济体现了区域空间与产业领域的双重转型,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蕴含巨大的发展商机。诸暨要借此契机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促使发展模式从陆地业态向海洋业态的转型和延伸,在这一全新而广阔的产业领域中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启动新的发展引擎,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和市场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闫丽霞  韩盼盼 《科技和产业》2023,23(12):230-236
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在测度年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质量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从纵向视角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在测度年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对外开放、环境规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对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抑制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营港是一项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工程,也将是黄河流域经济带的出海港。环渤海经济区拥有三大经济腹地:以大连港为主要控制点的东北经济区,以天津港为主要控制点的京津唐经济区和以东营港为主要控制点的黄河流域经济带,黄河流域经济带是三大腹地中最为深广的一隅。将东营港建成为我国北方大港,使之成为衔接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流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将会有力地促进两大经济区(带)的腾飞。一、建设东营港的重要战略意义(-)黄河三角洲开发,胜利油田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正需大港的支持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西…  相似文献   

11.
<正>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后,我国开始全面进行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然而,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发基地,  相似文献   

12.
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绩效审计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廓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绩效审计价值和审计模式的基础,以PSR模型为依据,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审计多方互动视角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中心、三位一体”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联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审计机关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绩效审计监督调查时,要坚持传统审计和大数据审计相结合,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绩效审计从数据化审计逐渐走向智慧审计。  相似文献   

13.
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从空间开发角度可以区分三种不同的模式.基于各种模式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理,可以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选择适当的模式,如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可选择开发区模式,阿尔泰区域合作可以选择经济走廊开发模式,中吉乌次区域合作区可选择城市联合开发模式.本文对此分别提出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是华夏古文明的发祥地,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但是自北宋以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转移,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城市的领导作用,使黄河流域再现辉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延续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视角审视文化遗产的空间开发、设计和改造过程,探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遗产开发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南京民国文化遗产为例,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生产、基于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生产和基于创意设计的文化空间生产,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动态耦合开发模式、双边市场推动模式和J型成长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要素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解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及其绿色发展转型情况,将污染排放和能源两种非常规要素同时纳入数据包络分析法框架下,对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情况。结果表明,2007—2017年,黄河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水平均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表现为增加劳动和污染排放投入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本要素使用的特征,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在不同发展阶段内显著不同。因此,黄河流域各地级市要继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能源环境政策,加强绿色技术进步偏向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绿色经济的内涵,构建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下游地区绿色经济指数始终高于上中游地区,流域9省之间的绿色经济指数存在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研投入等促进了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生态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并利用2004年-2017年黄河流域35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水土保护和水质治理的双重视角考察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结果显示,水土保护和水质治理均显著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在考虑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生态保护对流域下游地区、人均GDP较低地区、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地区以及政府财政支出较低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保护效应逐渐减弱。因此,生态保护的分类施策与动态优化是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关系的因素,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21年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进一步探讨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空间分布不均且省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的特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成为影响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厘清农业经济韧性的内在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为例,利用熵值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评价2012—2021年农业经济韧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其中,山东、河南表现最好,甘肃、宁夏有待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差距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财政支农力度、农村消费能力、第一产业占比为当前影响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应加强财政支农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韧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