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制度设计,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高等教育公平理论,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外溢性"特点,以在校大学生为借款主体,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策性银行和高等院校三方紧密合作,高效率地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过,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专业的业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国家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在运行中还面临许多挑战、存在一些问题.其制度设计包括借款条件、还款期限和还教方式等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1999年起试行,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各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及国家征信系统的不健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各利益主体在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相互间不断进行博弈,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以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为例,从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目前河南模式的应用仅局限在河南省内,助学贷款需求远未实现;风险补偿金的发放周期较长,教贷中心和高校前期垫付大笔运作成本,高校资金压力增大,以至于出现高校“惜贷”现象;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等。对各利益主体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成本分析,提出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与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公共预算紧缩的压力下,政府通过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计划扩大高等教育机构非公共收入来源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助学贷款则是实施教育成本分担的配套资助计划的必然选择之一。如何遵循助学贷款制度设计良性的“路径依赖”轨迹,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助学贷款制度进行有效地设计与选择,本文予以尝试性地探索。  相似文献   

4.
朱练彬 《经济师》2005,(12):98-99
为配合高等教育改革,我国于1999年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然而,助学贷款供求矛盾突出,商业银行“惜贷”现象严重。为解决当前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缺陷问题,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称新政策)。文章通过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参与主体的分析,认为新政策的有效性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从1999年产生到现在,帮助了很多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但是由于现阶段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大学生毕业后时常发生违约欠款现象。美国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发达,我们应该借鉴其相关经验,逐步完善和建立适合我们国情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6.
桂丽 《经济师》2005,(12):82-8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出台以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改善,但对于借款学生的个人信用问题,却一直没有找到具有足够约束力的办法,学生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文章认为只有加快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资信档案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加强信用立法,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借款学生的拖欠行为,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失灵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政府干预错位,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出现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现象。通过引入政府担保、建立信用机制、鼓励坏账回收等措施可以化解“政府失灵”,通过延长贷款期限、鼓励提前还款、完善生源地抵押贷款等措施可以化解“市场失灵”。此外,试行学分制、统筹资助方式、加强信用教育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一个集福利、教育和金融的混合政策工具。自1998年我国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以来,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末河南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的合作与创新,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了一套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模式”,使河南省2005~20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靖  罗健 《经济师》2007,(2):105-106
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具体操作的贷款、还款和风险防范的机制,大学生的个人信用体系有待建立。国家还应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证银行、高校和贫困生三方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高等院校学生实行的助学贷款制度,对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支持高等教育转型,帮助经济困难优秀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下就《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完善意见》)作一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包月辉 《经济师》2012,7(2):49-50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政策性目标与银行商业化经营矛盾日益凸显,分析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阐述以生源地贷款为主,突出借款人与监护人共同承担还款义务,配以政策性奖励机制,辅以国家助学贷款、消费贷款等,构建新的国家助学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开展以来,经过十年的摸索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制度上的不合理以及严苛的社会现状等原因,还款违约和拖欠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国家助学贷款陷入了尴尬境地.尝试从贷款学生、制度建设、高等院校、商业银行等角度加以改进,不失为改善国家助学贷款高违约率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一佳 《经济视角》2009,(12):75-77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开展以来,经过十年的摸索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制度上的不合理以及严苛的社会现状等原因,还款违约和拖欠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国家助学贷款陷入了尴尬境地。尝试从贷款学生、制度建设、高等院校、商业银行等角度加以改进,不失为改善国家助学贷款高违约率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助学贷款政策作为一种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有效机制,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我国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安排和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绩效低、成本大等问题,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方案在社会性和效益性的矛盾及操作运行制度上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5.
朴丹丹 《经济师》2011,(11):120-121
国家助学贷款是扶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改革和深化,政府将原来由商业银行承担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一部分转嫁给了高校,因此,高校承担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正在逐步加大。文章分析造成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成因,并提出对策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6.
柯春梅 《经济师》2010,(5):109-110
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它无须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由于担保的缺位使得违约率和不良贷款率都很高,这严重阻碍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加强贷后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降低风险,已成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拖欠模型,可以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行为进行经济分析,讨论各种因素对拖欠水平的影响,由此得出:适当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每期还款额将会降低贷款的违约率,从而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永琴 《经济导刊》2009,(11):79-80
国家助学贷款是面向困难学生发放,由政府财政贴息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作为一种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有效机制,是资助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金融手段。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引起广泛强烈关注,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具有重大启示:国家助学贷款应该由政策性银行发放,高等学校应该承担主要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必须构建完善的管理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由个人负担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于贫困的大学生及其家长而言,助学贷款是他们进行教育消费的保证。但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短缺,我国助学贷款的顺利发放还需要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20.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在我国1999年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国家助学贷款只是高等教育消费信贷的一种形式,这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离预期目标和现实需要相距甚远。本文密切联系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就如何拓展高等教育消费信贷之问题,提出了创建中国教育发展银行,构建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消费信贷模式,建立高等教育消费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