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胜荣 《企业导报》2013,(24):28-30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概念,以经济学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公平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公平包括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三个重要内容。因此,高等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过程不公和结果不公。在经济学看来,产生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根源在于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存在供求矛盾,具体原因主要是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平衡。为了维护高等教育公平,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平衡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建立反就业歧视法。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平性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从弱势群体为出发点来探讨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理应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经济贫困、 社会资源匮乏、 阶层地位低下的弱势情况分析,反映出社会弱势群体在参与高等教育中起点、 过程、 结果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并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给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张丽 《价值工程》2013,(29):283-285
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有关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探讨制约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本文就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其原因、对策思路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加以利用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新媒体视角下探讨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锣莹 《企业导报》2011,(6):202-203
高等教育公平与否是值得人们探究的问题,教育公平中的入学机会均等是其基础。现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仍然存在政府、家庭与社会的三方面问题。本文提出各项现存问题,运用多渠道筹资中的各种方式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6.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一项研究表明,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拥有的教育机会并不均等。阶层差距,正通过教育向下一代传递。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1月发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改善中的差距》,通过对一些数据和调查,印证了教育不公平在当今社会的深刻存在。课题组负责人杨东平认为,阶层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考卷一样录取分数线却不一样,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制度的一大特点。2000年全国第一批高考录取分数线,北京文科462分,…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并为其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然而,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却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争议.本文对当前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分配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属于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这个关系范畴,应当遵循效率服务于公平的原则。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效率与公平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损害了效率服务于公平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入学录取时、接受教育中、完成学业后这些阶段。经由分析,教育资源短缺、高校财政制约、收入分配不均、招生政策倾斜是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公平和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丰富的。两者有着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在现代社会中又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之间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高等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高等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实现的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列举了目前我国由于区域、阶层差距及政策等原因,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出现不公平现象的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一、高等院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阶段.一般而言,当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以后,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进行彻底变革,由传统的以学校设置基准为准则的质量管理体系转为以公平、公正、透明的评估为准则的质量管理体系,因为在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时期,高等教育本身就处于教育"金字塔"的顶端,而且,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甚少,可称为一国之精英.但是,进人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便与其他教育阶段相同,失去原有的选拔竞争原理.这时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即"精英"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推行和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和整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带有社会性的突出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设计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公平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则不仅有利于维护和促进高校的稳定,社会的和谐;而且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提升高等教育与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教育视角分析,教育问题堆积、教育不公平和职业教育缺失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从教育方面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办开放式教育、加强高等教育公平建设强化学科意识以及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现,有利于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广大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需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和衔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和"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两个热点问题。在我国,贫困地区孩子的高等教育升学率远低于一般水平。本文借助相关研究,结合实证分析,设计了多元帮扶式"财务平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力求在官产学研体系良性运行的情况下实现贫困地区孩子上高等职业教育不用家庭经济支持,从而摆脱经济的压力,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并且,初步介绍了项目设计模式,针对项目的必须参与方进行分析,提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年招收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高中毕业生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有人评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一个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如何评价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评价中国高等教育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部长与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者专家、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都有各自的评价.本文将就这些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究,并提出我们关于改进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若干观点,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徐联娟  黄力  崔正林 《财会通讯》2011,(12):138-141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和变革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完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实现教育公平、满足人才需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引入绩效考核这一市场力量,建立行政作用和经济利益引导作用交互渗透下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并着重从如何调动高校、学科、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的积极性角度探讨收费制度的具体安排,实现高等教育收费的优质优价,以期提升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也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显著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本文从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入手,探索性地阐述了实现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关联,论证了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基石.  相似文献   

19.
刘美昱 《数据》2012,(12):24-25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然而公平问题随之突显.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社会财富这块大"蛋糕"既能做大又能分好.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见效率和公平早已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公平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教育公平更是关系到人才大计、国家未来.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近代教育中,"公私并举"的管理体制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在高等教育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构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有的新格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始逐步走上了"公私互补"的道路,正在与中国自己教育管理的优秀传统相衔接.然而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应注入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