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我国社会面临的发展新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注重激发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社会和谐的持久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社会创造活力的突出矛盾,在农村党员的带富能力与促进农民增收的不适应,农村干部的工作职责与税费改革后形势的不适应都成为突出问题,为此就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社会提出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大飞跃。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育程度同样不可能达到高级程度。我们只能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性别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经济的强大.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也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和睦共处.而作为社会基本承载体的男女性别平等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促进性别平等.就是要把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好落实。  相似文献   

4.
姜信治 《发展》2005,(6):6-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同时也回答了党在新时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来看,它必须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垒会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如何更新管理理念、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政府和社会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东祺 《发展》2007,(3):12-13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执政能力的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则系统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由此可见,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集体经济的问题,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大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组织了“学习十七大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专题研讨会。现将该专题研究成果择要刊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史振业 《发展》2007,(11):38-39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为基石.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当前,我们必须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石康 《北方经济》2007,(9):10-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全党的战略任务,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促进社会和谐的经验教训,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焕平 《魅力中国》2010,(17):46-47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字义上看,“和”字为象形字,最早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庄稼边奏乐看书;反映出历经战乱的人们对于社会稳定、悠闲自得的追求。“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既有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仰慕的“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也有以后“盛世”的和谐社会。当然,传统的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有着诸多的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具有独特的时代意蕴,它历史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深刻挖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实现和谐社会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齐永刚 《发展》2006,(3):6-7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积极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为加快甘肃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集体经济的问题,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认真分析了当前形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一部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纲领性件,反映了建设法治、民主、公平、正义、富强、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则。全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诞生80多年、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辛的探索之后,最终确立了这一重大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共同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标志着我们党长期以来对社会和谐目标不懈奋斗和追求的新的重大突破和推进,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的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邱中玉 《魅力中国》2011,(12):211-211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郭峦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122-124,19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文章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和谐、经济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四方面的基本内涵,提出旅游业具有强大经济和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