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产业集群具有地缘接近、产业要素共享、产业链互补、产业内知识创新速度快等特点.产业集群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节约企业成本;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利于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集群产业升级等.因此,产业集群发展对于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和构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其自身赢得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契机,同时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意图在全面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构建"两型社会"的要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金霞 《企业导报》2009,(1):102-105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城市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郑州、武汉、重庆、西安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郑州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4,(10):149-153
会展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投入并对信息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业,我国会展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政府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在会展产业集群的结构调整与动态升级过程中,政府主导型模式在当前是一种理性选择。政府的信息功能体现在产业发展"第一公里"中的制度创新诱导和"最后一公里"的交易助推作用,具体表现为制定会展产业集群动态升级的博弈规则,并使各经济主体面临的信息成本最小化。文章基于信息成本的视角,以杭州西博会为例,分析了会展产业集群发展与动态升级中的政府行为机理理,并从制度创新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化是当前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实行产业集群将是提高武汉城市圈竞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支撑.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推进产(业集群)学研合作等措施能够实现与产业集群中企业的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发展集群模式的物流产业的优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通过政府合理规划物流体系,搭建集群式物流发展平台;优化物流发展的法规政策,营造集群式物流发展的氛围;建立推进现代物流集群式发展的统一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圈内产业机构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人才等方面来促进武汉城市圈物流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8.
崔沛然  张予川 《物流科技》2010,33(5):103-105
在供应链及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产业集群供应链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供应链主要表现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分工.形成多种形式的竞合关系,提高区域营销竞争能力四个方面。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集群的问卷调查和运用AMOS软件分析证实了上述想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发展条件、政府角色、宣传营销、品牌策略、个性与特色五个方面对新加坡与杭州两个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会展产业发展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便利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强大的产业基础、发达的服务业、开放的社会环境、政府的大力扶持、注重城市营销与会展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城市会展产业发展个性与特色,是新加坡与杭州成功推进会展产业发展的共同之处,虽然具体做法有所差异,但对我国其他城市推进会展产业发展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集群的衢州区域品牌模式建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从波特提出产业集群理论以来,我国学术界、政府、企业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加以实践运用。衢州市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并结合其他城市的经验成果,决定走产业集群的创新之路,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建设有力推动了衢州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产业集群对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吸引力不高的问题,选取武汉光谷就业吸引力为对象,对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的22个影响因子进行因子分析,从而为提高武汉光谷就业吸引力,留住高层次管理人才提出指导意见,也为其他产业集群研究就业吸引力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会展产业对国家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有自己的会展中心,会展所涉及的产业种类和数量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是,很多会展的主题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甚至相近区域举办相似会展,使得会展资源过度分散、行业进入恶性竞争,制造型企业很难在一些会展上有效地宣传产品、收获客户。整合会展资源,立足中小制造型企业的商业需求,是绝大部分二线会展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研究呈现出三大趋势:首先表现在以集群微观为视角的集群机理研究,主要从产业集群内组织结构、运行规律、生命周期及演化的角度研究;其次为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集群合作研究,各地区无论政府管理部门、行业推广部门还是企业自身,由于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学术界与业界都对以区域合作为目的的产业创新有极大兴趣;其三为以区域发展为目标的集群升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商业集群运行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集群是流通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集群的研究多数是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生产性企业的分析,鲜有对商业集群(聚)的论述。而商业集群(聚)对现代城市、产业园区、商务中心区(BCD)、贸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对商业集群的运行机理等做简要分析,以期在商业集群理论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并借助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的层级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需求、市场价格、集群企业内部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是影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内外部动力因素作用关系表明,要延长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成长期和成熟期,预防集群过早衰退,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产业耦合和内部技术创新,发挥内外部动力的双螺旋结构式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竞争力重塑的概念模型,指出经济、社会、环境、空间为四个关键要素。以枣庄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过程中的集群化实践为例,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可行模式和路径。研究认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突破资源产业发展瓶颈、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全面转型的必由之路,要在政府指导下,以资源型工业为基础发展接续产业集群,以潜在优势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7.
柯燕凌 《企业导报》2013,(4):154-154
"汉口北"产业集群是武汉区域经济的重要新兴经济增长极。本文在对汉口北产业集群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汉口北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为郑州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遇,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为郑州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战略选择,本文以郑州为例,说明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战略。主要分析了郑州发展产业集群战略的原则,探讨了依托郑州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郑州的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游来红 《价值工程》2014,(20):162-163
本文通过考察广州会展产业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了广州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了广州会展产业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适应性。指出广州会展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展会类型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广州会展产业未来发展的四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对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探讨,已成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进行理论阐述,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案例,对集群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的实践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政府促导机制、外部经济机制、协作共生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在打造集群持续竞争优势、优化集群配套环境、培育集群核心竞争力、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产业集群持续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