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广义空间观看,区际产业转移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区域协调观和节约型社会的本质相一致。但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衰退性产业转移以及招商引资领域环境门槛过低普遍会对承接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经过综合利弊权衡,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区域产业优势是产业转移中承接地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重庆市在选择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应结合重庆地区的产业优势,承接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状况,为东西两翼及粤北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粤东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效果最佳。另外,珠三角的大部分先进制造业吸引力不强,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对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认为甘肃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具有劳动要素低成本、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同时也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承接的产业层次低下、集聚效应不显著、本土企业创新不足、思想观念落后等劣势,面临生态环境、竞争加剧和发达地区企业迁出阻力大等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研优势及市场优势等。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规划;优化产业转移的引资环境;加强园区载体建设、重点实施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城市群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了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武汉位于京广高铁与沪汉蓉高铁的交汇处,拥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研究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对实现武汉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搜集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了解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状况,进而分析说明武汉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论文重点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确定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选择,进一步提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策略,为实现武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城市群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了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武汉位于京广高铁与沪汉蓉高铁的交汇处,拥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研究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对实现武汉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搜集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了解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状况,进而分析说明武汉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论文重点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确定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选择,进一步提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策略,为实现武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席卷我国,加快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2004年3月,自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以后,安徽省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安徽省作为衔接东西部的纽带,如何选择产业承接的领域和对承接产业的区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安徽省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对影响其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合理的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安徽省经济率先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2.
于淼 《物流时代》2014,(4):43-43
突出打造交流平台、体现新区定位、深化产业合作3个重点,围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5个方面,有选择地确定实施一批关键项目和重点工作,形成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外向交流的全新格局,力求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13.
藉着果断抓住广东等东部地区需要向外转移一些成熟产业的机遇,广西积极主动地做好产业规划,安排好区内各个地方承接产业的层次,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和梯度性等特点,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工作步骤,逐渐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和层次,同时还特别强调增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转移竞争力,成就了广西全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张志娟 《物流技术》2012,(17):126-128
区域物流竞争力是对区域物流的一个综合反映,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承接产业转移下的河南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SWOT分析,从政府策略、外部发展策略和内部发展策略三个方面提出承接产业转移中河南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为河南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产业升级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立足四川省情研究其产业发展,“十二五”时期四川产业升级可供选择的路径有:改造优化传统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升级的配套能力和要素保障...  相似文献   

16.
蒲伟芬 《价值工程》2012,31(9):11-12
产业转移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陕西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该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便捷途径。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陕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最后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7.
李娅 《经济界》2010,(4):74-77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东部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双向需求”,一方面通过向西部转移产业,东部地区可以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可以将国际产业链转移模式运用到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战略中,延伸在国内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物流竞争力是对区域物流的一个综合反映,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承接产业转移下的河南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SWOT分析,从政府策略、外部发展策略和内部发展策略三个方面提出承接产业转移中河南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为河南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根据西部地区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物流的实际发展情况,归纳总结影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物流因素,对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物流能力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城市新区,承担着引领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选择、配置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不仅能通过产业聚集效应推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保持城市新区旺盛的生命力;而且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促进主城区以及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对其产业选择、九大功能区产业配置以及产城一体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市新区产业选择和配置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