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作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备受瞩目。X县在“十三五”期间制定落实约20,000多户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但如何安置这些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低的搬迁户,帮助他们适应新区生活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稳得住”“能致富”成为搬迁群众翘首以盼的首要大事,推动实现后续发展已成为解决易地搬迁系列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农发行贵州省分行支持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为例,立足当前实际,分析面临形势,针对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更好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易地扶贫搬迁意味着将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出来,并实现增收脱贫。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六大特征:迁移作用力以迁出地的推力为主;安置方式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生产方式以非农化为主;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县内就地转移与外出异地转移并举;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成为重要支撑;面临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合两大命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要实现其与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协同并进,同步推进就地安置与劳务输出,扶技、扶志与扶业并重,加快安置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快易迁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盘活用好迁出地的各项资源。  相似文献   

5.
刘明 《山西农经》2022,(11):52-54
截至2020年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面完成,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但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对于搬迁移民后续发展的关注和扶持是更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文章以河南省L村易地扶贫搬迁为例,分析搬迁后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收入增长保障不足、搬迁户社会交往和心理适应、安置区管理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升搬迁移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已经进入到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文章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调查对象,对其在后续产业培育过程中形成的发展模式、主要举措、内在机制和成效进行总结。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安置区后续产业培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从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等方面,构建了后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也为其他地区的后续扶持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独特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目前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到以做好后续扶持为重点的新阶段,需进一步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脱贫发展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实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时期,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后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土地是农民家庭的重要资产,易地搬迁后如何利用好迁出地土地资源是保障农户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法]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是我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区域,文章基于该市的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23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移民搬迁后加剧了迁出地“三块地”撂荒,搬迁后农户对宅基地、林地、耕地选择撂荒的比例明显提高,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5.7%以及76%;(2)不同的安置点农户对于“三块地”的利用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搬迁距离近的农户选择继续耕种土地的可能性高;(3)家庭特征、家庭资源禀赋特征、社会特征对搬迁后农户迁出地土地利用行为有重要影响,搬迁后农户生活生产方式转变、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务农劳动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以及居住地到耕地的距离增加对土地利用行为有影响。[结论]在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对于“三块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搬迁后迁出地“三块地”撂荒比例显著提高的问题,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探索迁出地农户土地退出机制、构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两山...  相似文献   

10.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为了解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中安置点的后续发展情况,笔者近日赴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重点考察了冶溪镇石嘴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中安置点和来榜镇钟形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中安置点。两个安置点在公共服务发展上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扶贫的效率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方法 文章以新疆27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对贫困县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分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新疆2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介于69%~75%。(2)从时间发展演进来看,2014—2018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效率呈短期波动、大体增长态势。(3)从空间特征分异来看,疏勒县、察县等9个县属于潜力型;莎车县、英吉沙县等7个县属于朝阳型;洛浦县、巴里坤县等3个县属于黄金型;阿合奇县、阿图什市8个县属于衰退型。(4)从投入产出效率来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投入冗余集中在农业人口规模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在现有投入水平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效率在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产出效益比较低。结论 为提升扶贫效率,针对4种不同效率形态,对精准的扶贫优化策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试图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寻求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法,回顾构建扶贫模式的相关反贫困理论,采集渝东北地区403户贫困家庭调研数据,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挑战。[结果]运用扶贫模式的相关理论原理,创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政校企村"四方主体联动扶贫模式,阐释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原则,明确了渝东北深度贫困地区四方联动扶贫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内涵。[结论]通过引入案例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4个方面分解四方联动扶贫模式的运作方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打破了以往贫困村、贫困户被动接受扶贫的格局,体现了多方主体在扶贫工作中的互动机理,实现扶贫主体与扶贫客体的精准对接,从而为渝东北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新的指导方略。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资产管理的实践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区形成和沉淀了大量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产,而扶贫资产管理作为持续发挥项目效益、巩固脱贫质量的重要抓手,试点地区实践情况亟待加以梳理与分析。[方法]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流程化管理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扶贫资产内涵及部分试点地区实施现状,在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扶贫资产"七步法"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结果]部分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收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难题,进一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结论]各地区应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并实施差异化的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升扶贫资产管理效率为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耦合协调性和协调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可行性的方案。[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耦合关系模型,以2004—2019年为时间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探讨两者耦合发展趋势,并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作为衡量扶贫成效的指标,综合分析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发展路径。[结果]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协调发展关系存在反向耦合和正向耦合两个阶段。2004—201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稳定提升,且生态环境系统波动性较大,生态建设综合水平高于产业水平;15年内蒙古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耦合状态可分为4个阶段,即严重失调阶段(2004—2009年)、中度失调拮抗阶段(2010—2011年)、轻度失调磨合阶段(2012—2015年)、低水平协调阶段(2016—2019年),并对各阶段发展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分析了牧民收入与三个产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度,证明了与牧民人均纯收入灰色关联度最大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弱;第一产业关联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现状,从两者的耦合发展角度对其耦合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以乡村旅游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体现的价值与精准扶贫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生活环境改善上的成果组成耦合系统,通过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度在03~07之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其中2010—2011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2—2014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5—2016年为高度耦合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其与精准扶贫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全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旅游扶贫最佳效果,达到高度耦合阶段的关键;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但两者均未达到成熟阶段,应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开发等影响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贫困户对精准扶贫路径高质量选择和实施是走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到2020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顺利竣工、我国农村人口全面脱贫的关键因素,更是移民农户实现长效发展致富的充分保证。[方法]文章基于对陕南6个移民安置点的248户搬迁农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陕南移民搬迁后续精准扶贫路径选择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陕南移民搬迁后续精准扶贫路径选择仅处于中等水平。精准识贫机制压力因素、精准扶贫行为主体响应因素严重制约着移民贫困户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移民户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直接决定着精准扶贫路径实施效果。[结论]应全面系统地从强化移民户自主脱贫意识、细化精准扶贫的幅度和层次、优化产业扶贫结构、提升精准扶贫要素耦合度等方面进行精准扶贫路径设计和选择,才能整合精准扶贫资源、提高精准扶贫绩效、提升陕南移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调查,认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依托区域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初步形成了高原农业产业集群,农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为实现乌蒙山片区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发现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在产业化扶贫进程中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总值比重高、农产品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力度、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片区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绩效,确保2020年实现完全脱贫,形成具有片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等举措,以期丰富和发展扶贫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旅游扶贫已成为乡村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扶贫的可行性探讨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方法]在识别鲁南贫困区域并测度该地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基础上,评价该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构建贫困指数识别该区域的贫困状况;运用离差最大化决策法对鲁南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进行比较排序,并分析鲁南不同县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IPA方法分析鲁南贫困县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可行性。[结果]鲁南绝大部分县区贫困指数较高,贫困程度较深;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水平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利用贫困指数与潜力指数将鲁南县区划分为高贫困—高潜力、低贫困—高潜力、高贫困—低潜力及低贫困—低潜力4种类型,其中山亭区、蒙阴县、沂南县、泗水县等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较高,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相对较好,其他县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可行性相对较低。[结论]鲁南各县区进行乡村旅游扶贫时需正确认识区域内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实现脱贫,旅游扶贫可行性较低的区域应积极探索其他的扶贫方式,切勿盲目发展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9.
海南农村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海南农村精准扶贫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估,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精准扶贫项目的推进提供借鉴。[方法]确定海南农村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4类因素14个指标,同时选取2005~2015年间14个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投入要素进行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14个指标中,各投入要素对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的贡献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为扶贫资金利用率、扶贫资金到户率、资金项目报账率、项目招投标率,他们对项目产出:项目建设内容完成率、项目计划内容完成率贡献明显;对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村失学率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其他指标的贡献低于平均水平。[结论]海南省农村精准扶贫项目对项目产出和项目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产出项目建设内容完成率、项目计划内容完成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村失学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