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很少受到关注的特殊群体,在深入研究蚌埠市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之下,发现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着缺乏物质支持、生活照顾需求得不到满足、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以及精神赡养的缺失等问题。基于蚌埠市农村留守老人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经济支持能力、发展适合农村的互助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重塑农村孝道文化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
薛龙怡 《市场周刊》2020,(19):0145-0145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突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愈发明显。笔者通过对汝南埠镇进行走访调查,深入分析汝南埠镇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并对如何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条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商》2016,(7)
改革开放后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D村为个案,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的方式,从生活、精神、医疗这三个方面剖析了D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后存在缺乏照料、经济困难、精神孤独等问题。并提出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利用社区这个平台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社会的养老能力来健全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4.
农村空巢老人是农村地区规模庞大的养老困难群体,其养老需求难以满足.作为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保障利益表达上存在表达意识低、表达机制不健全、表达反馈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利益的实现.从问题出发,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养老文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法律援助、培育农村老年组织等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利益表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整个社会将背上沉重的养老负担。而由于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差异,农村老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形势,他们领着杯水车薪式的补贴,年逾六旬七旬仍不免去地里耕种,留守老人还需独自照顾自己的孙儿辈,部分老人甚至可能遭到自己儿女的虐待和遗弃。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水平,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流动改变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养老行为和方式,对留守老人的健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课题组在2009年搜集的外出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老人的配对数据,对留守老人健康状况和外出子女所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赡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对留守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留守老人对于来自子女的精神支持的反应却十分敏感.针对目前外出务工子女经济养老效率不高、精神赡养缺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2015,(23)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农村固有"以地养老"之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的土地被政府征用,失地的农民养老又如何保障?如何解决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通过调查乌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了一种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典范,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小雪 《商》2012,(8):150-150
随着我国城市化比例的上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发加重,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但是留守老人的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走向发达的今天,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人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政府关心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商》2015,(32):60-61
我国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财富也正在不断地积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不断提高。如何为自身的安全提供保护,如何为自己的养老提供更好的资源,如何为下一代减小生活压力和负担,这无时无刻不提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社会保障是我们为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的有力支撑,为我们遮风避雨。那么就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我国城镇已经可以较为完善的处理,为居民提供较为健全的养老保障,养老保险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中流砥柱,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却尚在探索之中。面临着土地流转的新局面,传统的土地养老方式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存在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刚刚开始试点,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意见指出,要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进行试点。相比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保障对象、保障方式、资金筹集、资金运行、统筹范围等多方面都存在差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逐步妥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更是有利于我国整体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全。本文主要针对土地流转后的留守老人设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障体系。养老保障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运行,农村中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土地,如今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为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筹集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人口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7.3%,标志中国农村进入老龄化社会。留守老人的养老方式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或两者兼具,国家不断出台各项养老政策,帮助农民增加可调配资金,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但也存在着养老大院闲置或是入住条件不能满足农村老人养老需要,医疗队伍缺乏等难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关乎着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本文依托ERG理论,分析农村失独老人的养老需求,并按照经济条件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有工作的农村失独老人、无工作的农村失独老人,最后针对不同群体提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具体救助建议。  相似文献   

12.
曹婷婷 《商》2014,(3):188-188
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的走向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空巢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本文以辽宁省的空巢老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体的分析出空巢老人生活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提出,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规划中的更多获得感。当前,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已从个体家庭问题发展为全社会问题,农村留守老年人如何养老、如何实现他们的美好生活,更需要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针对当前农村留守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围绕融合特性,提出由内整合农村养老资源,在外联合城乡养老服务,通过返乡子女融合剂作用,营造农村养老好风气,推进城乡一体养老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农村老年群体特别是“空巢”老人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加快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本文以江西省为例,举例说明江西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虽然在不断地改善,但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渐衰落、机构养老与养老保险等养老方式有待改善、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有待加强。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合理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真正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使农村老人们享受到更多应该享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4):74-75
结合农村深度老龄化的现实背景,分析农村现有养老支持力在保障水平、专业化服务和规范发展等方面的不足,并结合老人的养老需求,从国家、个人和家庭、农村集体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养老支持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龄空巢老人相对于其他老人有着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双重需求特点,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和护理机构长期的稳定照料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护理机构、法律和资金的保障,基础生活设施不完善。为满足高龄空巢老人的需求,我国应提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建立稳定的长期照料模式,完善老年人基础生活设施以及有关空巢老人的法律和政策,社区为空巢老人的活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朴群 《品牌》2014,(8):236-237
目前我国大部分人口还居住在农村,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动到城镇,使得农村老龄化比城镇更为严重,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留守老年人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现实需求显著增长,使得农村面临的养老压力进一步加大。本文从劳动力转移行为的视角研究其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效果。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险及时完善制度,更好的缓解农村地区的养老压力,缩小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差距,促进整体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刘轶宏 《现代商业》2014,(14):272-274
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加上“421家庭”、“空巢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等多种养老问题的叠加,使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持续上升。在养老机构开始积极推进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采用连锁经营模式推进养老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不但能够缓解一部分养老压力,还能给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由于内因或外因失去唯一子女,且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老人称为失独老人。失独老人在失去子女后呈现出的情绪、行为变化大致包括逃避现实,否定怀疑;承受痛苦,悲伤绝望;接受事实,缓解痛苦三个阶段。失独老人在第一阶段最需要亲人的陪伴;第二阶段对精神和情感需求强烈;在第三阶段物质需求凸显。失独老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持、社会大众的精神慰藉、社会力量的科学救助以及失独老人的自我赡养共同构成养老对策,四位一体的打造失独老人的生态环境,最终有效保障失独老人的生活和养老。  相似文献   

20.
拓展老人社区照顾是最佳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由谁来照顾?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个实际问题,也是个理论问题。我们力图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一、老人养老照顾需求发展的影响因素老人养老照顾需求的发展取决于养老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具体涉及到老人的照料需求、家庭养老功能以及机构养老规模三个方面发展S变化。1.老人照顾需求的增加是社区养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老人照顾需求的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其二是老年人需要照料的方面扩大。1953年中国第一次人日普查时,中国大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