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司僵局无疑是公司在运作中遇到的十分棘手的问题,面临公司僵局股东无法通过其他有效的而且公平的方式退出公司,在这种情形下诉请公司的司法解散无疑是股东退出公司的最后途径。本文将就公司僵局情形下国内外不同立法例进行研究比较,并就我国司法解散的相关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若干实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司司法解散是解决公司僵局、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有效法律途径,我国确立和完善这一制度具有其价值考量.本文从我国关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着手,分析了该制度的价值意义,并探讨了其在实务运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国营  朱伟 《现代商业》2014,(8):260-261
公司僵局问题是封闭性公司比较棘手的问题,它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备受公司法领域学者关注,并成为被广泛的探讨。虽然我国新《公司法》首次引入了公司僵局救济制度,但该规定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公司僵局的分析,对我国现有公司僵局救济机制进行研究,在确保现有的公司僵局救济制度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公司章程加强公司僵局的预防,适当地引入强制股权收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公司僵局救济体系,以更好地防范和破解公司僵局。  相似文献   

4.
王斌周 《商场现代化》2007,(22):321-323
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公司僵局情形下的司法解散制度。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司法解散判断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易产生判决上的不公。公司僵局危害巨大,通常表现为股东会和董事会僵局。法官在运用司法解散权时,应从公司人合性和资合性要素依次考察公司僵局状态,即判断公司的人合基础是否已完全丧失、公司的法人财产是否处于不断损耗和流失的严重状态。  相似文献   

5.
赵春阳 《商》2013,(9Z):214-214,203
公司僵局强调公司管理存在内部障碍,致使公司处于瘫痪状态;而公司司法解散事由中的公司管理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公司管理存在内部障碍,但并不一定使公司处于瘫痪状态。这就存在着股东具有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事由,但是公司未处于瘫痪状态,法院该如何判决的问题。在类似案件中,基于相同的解散事由,各地法院做出不同的判决时有发生,解散事由的解释存在着分歧,同时考虑到公司的自治性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应审慎的对待为陷入瘫痪状态的公司的股东提起的解散公司之诉。  相似文献   

6.
黄权伟 《商业时代》2006,(22):53-54
在公司实践中,时常由于股东之间抱有成见,形成公司僵局。公司僵局使公司的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股东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公司的存亡。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为公司僵局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股权收购和强制解散公司,股东可以减少损失,化解公司僵局。  相似文献   

7.
张韦碧 《华商》2008,(15):175-175
公司的正常运行是通过公司管理机构行使职权和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实现的。当股东之间或公司管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化到一定程度时,无法按照公司法规定的表决制度作出决议,就会出现公司运行的障碍。公司法确立了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制度,赋予了中小股东的解散公司请求权。国家在立法制度上一方面要协调和调整好利益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要给公司留下自治空间,不能在打破公司僵局问题上"一刀切"。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新《公司法》一人有限公司制度的设立为切入点,在分析相关立法规定对解决公司僵局存在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一人公司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公司僵局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9.
现行<公司法>第183条正式确立了我国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随后2008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下文称公司法规定二),进一步细化了审理公司解散案件的规定,主要包括公司司法解散的事由及提起解散之诉的程序等问题.目前尚未出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征求意见稿)>(下文称公司法规定三意见稿)也已经成形,在该规定中又再次对公司解散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规定.虽然目前我国立法初步确立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却处在不断探索和细化过程中.本文将就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一些具体问题结合国外相关立法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法院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提起的公司解散诉讼,大都倾向于采取不予受理或者不支持的裁判方式。司法解散的负面效应使我们认识到,在面临是否要司法解散这样的问题时候,立法和司法者想到的不应仅仅是公司自治的历年,而更需要的是对现实的情况予以效率和公平等价值的考量之后完善司法解散制度同时考虑替代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乔宗楼 《商场现代化》2005,(32):123-125
法院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提起的公司解散诉讼,大都倾向于采取不予受理或者不支持的裁判方式.司法解散的负面效应使我们认识到,在面临是否要司法解散这样的问题时候,立法和司法者想到的不应仅仅是公司自治的历年,而更需要的是对现实的情况予以效率和公平等价值的考量之后完善司法解散制度同时考虑替代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30个司法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183条解散标准的理解不一,一些法官在案件中将《司解(二)》第一条理解为"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细化标准;在判决是否解散公司时,由于调解原则不能弥补替代性措施的缺失,法官过度依赖"公司是否正常经营"标准,股东利益并未得到充分保护。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公司法183条与《司解(二)》第一条的关系定位不清晰,解散标准过于模糊与司法解散替代性措施的缺失,未来的制度设计应当从细化解散标准和提供替代性措施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公司僵局在股东人数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极易出现,此情形又被称作"电脑死机现象",当电脑死机时,几乎所有的操作按键都完全失灵.公司一旦出现僵局便面临解体本文通过对公司僵局的表征、形成原因、危害的分析,以及对公司僵局纠纷无法可依的立法滞后状况和司法实践界的现实困惑的陈述,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司僵局制度规范和司法救济措施,以丰富我国公司制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公司司法解散作为新公司法确立的一项新的法律制度,在实际运用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对公司进行司法解散的过程中,除把握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条件外,为避免司法解散公司的负面影响,可判令公司或大股东收购小股东股权作为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5.
《商》2016,(8):248-249
公司解散清算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公司能够在安全有序的退出市场竞争,平衡公司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是市场新陈代谢平衡的保证。但是由于长久以来,我国公司法中蔓延着重设立轻终止的立法思想,致使公司解散清算制度在立法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在公司解散清算方面,相关法律制度欠缺,执行与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给司法实践造成诸多不便,使各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如果解散清算制度无法在公司法律人格存续的最后阶段提供保障,公司解散清算制度也就无法作为规范市场主体有序退出的重要途径,最终势必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本文将对公司解散清算制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寻构建完善清算秩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倩 《商场现代化》2008,(10):262-263
在公司司法解散之诉中,股东常常附带提出或通过诉的追加的方式提出其他诉讼请求,如解散之诉与侵权之诉、解散之诉与违约之诉、解散之诉与公司的反诉等合并提出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各地的做法不尽一致,但多数情况下是驳回其他诉讼请求,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司法解散之诉中能否合并审理,哪些应合并审理,与之相关的程序问题如何解决?目前对这些问题探讨不多,本文从诉的合并的构成要件和司法解散之诉的特殊性等方面出发,尝试探讨合理界定解散之诉中,关于诉的合并审理的适用范围,审查、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陆烨磊 《商》2013,(7Z):36-37
我国《公司法》在公司解散方面的立法尚处初步阶段,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处理现实司法问题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以一起现实案例为引,对我国公司司法解散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司清算制度是在公司解散后了结公司尚未了结的事务,最终使公司的法人人格归于消灭,是一种解决公司如何退出市场机制问题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大批公司解散后不进行清算,或清算在不规范的状态下进行,股东、债权人及利害关系人不能通过诉讼解散公司,极大地损害了当事人的权益。本文试图从公司清算法律角度出发,对公司清算过程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晔 《商场现代化》2010,(21):163-164
股东诉讼制度是一种已经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用以规范公司法律关系的有效制度。对于公司治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监督公司经营、实现股东权利的司法救济方式,股东诉讼可以制衡"资本多数决"的滥用,制衡"内部人控制",化解公司僵局。本文通过对股东诉讼制度的分析和探讨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公司僵局的情形中,公司的中小股东的利益会受到重大的损害,因此如何保护公司僵局中中小股东的利益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主张建立完善股东诉讼制度,赋予中小股东向法院请求解散公司的权利,保障投资者的信心。但为了利益平衡,这种诉权又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