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越来越突出以及人力资本作用的加强和地位的上升,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越来越偏离"股东至上"的逻辑,而越来越青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雇员等利益相关者都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是利益相者利益最大化而并非股东财富最大化。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探讨,提出其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并据此模式对现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君宁  洪炜 《经济师》2004,(4):171-171,173
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传统的股东中心的治理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诘责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文章通过对公司所有权主体的再确定讨论了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重构问题 ,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4.
现行公司制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深层次症结在于“股东至上”逻辑下国企单边治理结构模式存在着内生缺陷。因此,克服缺陷、矫正失衡的思路设计必须是:引入共同治理机制,以替代单边治理模式,变“股东至上”逻辑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使企业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及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形成多元产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理论界一种认为股东是企业所有者,股东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即股东中心理论;一种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企业所有权,即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吴玲  贺红梅 《经济论坛》2005,(18):54-56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经营环境的变化,英美等国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模式的企业越来越面临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环境压力等问题的挑战,同时“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下,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反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在此背景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盎格努一萨克逊体系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影响日渐扩大。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它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上,公司经历了一个由物质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再到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所有权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在公司治理方面,与其说是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逻辑下的单边治理模式,发展为现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倒不如说是,从单一的物质资本主导下的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制约,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主导下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制衡,再到利益相关者共同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平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1963年首次提出现代意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概念。迄今为止,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经济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企业内部各利益团体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各利益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使得主流企业理论所推崇的治理观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日益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反思这种传统的“股东价值至上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结构的逻辑演变与股权激励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 ,理论界和企业界越来越注意到核心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开始动摇 ,“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治理模式日益成为公司治理的主流趋势。本文通过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演变的趋势 ,针对国内制度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实际差异 ,指出我国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 ,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构建企业长期激励与约束系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企业所有权安排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流派:传统的物质资本股东至上理论逻辑下的单边治理模式和人力资本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文章基于人力资本视角论证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可行性,采用谈判控制力与博弈方法研究在共同治理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配置份额问题。  相似文献   

11.
股东价值导向的公司治理不是最优的治理模式。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在新的导向下,“平坦”的管理者补偿计划,正确导向的经理人市场,非控制权利益相关者契约性保护条件下的股东专一控制权是利益相关者导向公司治理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跃生 《经济纵横》1998,(10):37-41
一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的争论在西方历久不衰。这一争论涉及许多方面,然而其核心乃是“传统的”,“股东治理模式”与“新兴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争论。争论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复杂的非单向过程,本文将以这一争论为背景,讨论几个与股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参与企业治理比股东至上模式更有利于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此,如何有效地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受到了很多公司的重视。而企业公益行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观”和“企业公民观”的践行方式之一,典型特征就是社会指向性,利益相关者管理为企业公益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王辉 《经济管理》2003,(2):29-3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兼并接管浪潮和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化引发了人们对利益相关者问题空前关注,传统股东至上主义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大量涌现,本文试图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历史演讲,结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勾勒出一条利益相关者研究从“企业依存”到“动态演化”的历史文献脉络,为利益相关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企业(实质)、企业目标等概念入手,对股东利益最大化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不同企业目标进行判别,构建中西不同语境下的企业目标分析逻辑。以"企业价值目标到底是什么"为逻辑起点讨论这个永恒的价值命题。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扬弃传统的"股东至上逻辑",遵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潮流的"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看法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通过法律监管,而在介业从传统的“单边治理”转向“共同治理”中,此时,共同治理逻辑与股东之上主义逻辑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取单个产权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而作为每一利益相关者,又具有自利的本性,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必然会非常关心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在此过程中,每一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必然会有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但也有监督会计信息的动机,如何将每一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转化为监督会计信息的动机,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生态。本文着重对利益相关者的会计操纵行为和会计监督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理论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诚 《经济论坛》2004,(17):40-41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可溯源至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有关论述,然而,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发现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已非常广泛,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研究线索:股东控制模式与市场控制模式;②公司治理目标: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至上;③公司治理模式研究。一、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研究线索1.股东控制模式。股东控制模式强调公司内部产权安排的重要,突出控制权的决定性意义,但往往忽视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  相似文献   

18.
股份制理论强调,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保护股东的利益。但过于强调股东利益,最终可能会使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丧失;而利益相关者模式主张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治理,又可能会出现"搭便车"行为。S-O-E公司治理模式依然强调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提出员工应作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之一,而且强调经营者不应仅仅被看作是治理的对象,更应该被看作是治理的一个主体。公司治理需要在三者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财务管理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民  杨兴全 《经济师》2004,(4):215-215,217
随着公司治理逻辑由股东至上向相关利益者共同利益的转变 ,作为企业财务运行驱动力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有效创值最大化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 ,以有效创值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除能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外 ,还能使企业的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0.
公司价值取向及其演进趋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心合 《财经研究》2004,30(10):132-144
从历史和现实看,公司价值取向存在两种模式:一是股东价值取向模式,其理论基础是资本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理论;二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历史地看,公司价值取向模式经历着从股东价值取向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演进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公司价值取向模式正趋于调和,但主导力量将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