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首先在构建了区域经济-环境-旅游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加权TOPSIS法对丝绸之路沿线9个旅游城市三个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这些城市的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做了分析。研究发现,西安、乌鲁木齐、兰州三大省会城市的区域经济、环境、旅游三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比较高,居于前三;非省会城市中,在区域经济、环境、旅游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然而耦合协调分析表现出了工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非工业城市较高的规律。最后,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未来6年各城市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2018年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旅游发展优先度对17地市进行分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定量检验并探究驱动机制,借此提出相应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表明:①山东省文化资源"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形成以菏泽、潍坊为两端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带。②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双核带动"的局面,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青岛市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市,莱芜市旅游发展水平有待提高。③2018年,山东省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为濒临失调状态,区域融合协调程度差异明显;其中济南市文旅融合协调度最高,东营市协调程度最差;按区域协调程度高低来看,依次为鲁中地区、半岛地区、鲁南地区、鲁西、鲁北地区。④文化资源与旅游耦合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涉及文化资源本底条件、政府宏观措施、旅游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多因素。  相似文献   

5.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江苏省13城市为案例,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实证揭示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特征和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通过经济要素条件的传递机制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耦合协调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而在短期内则呈现"升—降—升—降"的小振幅波浪式变化,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速度决定拐点出现的周期长短。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表现为相对协调,但也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带性差异,2011—2013年全省除扬州市之外的其他12市耦合协调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升,到2014年除扬州和镇江两市外,其他11城市耦合协调性都出现了拐点。最后,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空间集聚情况进行综合测度,解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判别空间协同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南北差异格局未突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县市,并向北演化。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徐宿连和连淮盐交界分布。(2)江苏省乡村转型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次冷点区域变动明显,主要分布徐州北部、连云港北部和江苏中部等。(3)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得到提升,61.8%的县市达到协调状态,根据其格局特征划分出"三协同双滞后"五种类型,80%的县市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性,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高水平协同型集中在苏南县市,苏中县市和苏北区域的市区主要为中水平协同型,低水平协同类型主要为苏北县市,溧阳、海门、泗阳和灌南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乡村转型,淮安市区、泰州市区、建湖、高邮等县市乡村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5―2019年广东省江门市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物理学中容量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门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江门市耦合协调度在时序变化上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在近十五年间,从失调衰退(2005-2014年)逐步走向协调发展(2015-2019),表明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带动和影响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良好,全市基本实现三者良性协调发展,但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比相对滞后,仍具有一定的潜力与空间。新时代,随着百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旅游潜力将持续加速释放,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增长期,研究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湘鄂渝黔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湘鄂渝黔4个毗邻省市2004—2016年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发展指数存在区域空间差异。旅游产业系统变化上,贵州(0.81)重庆(0.74)湖北(0.57)全国(0.54)湖南(0.44)。旅游环境系统变化上,全国(0.93)重庆(0.85)湖北(0.60)湖南(0.55)贵州(0.40)。(2)旅游产业和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到2016年仅达到基本协调水平。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子系统的耦合表现有所差异,与经济、服务、社会环境耦合水平较高,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水平增长乏力。(3)湖南和重庆在耦合协调类型上整体属于旅游滞后型,贵州与湖北分别属于环境滞后型、基本同步型。  相似文献   

10.
刘莹 《当代经济》2016,(5):55-57
根据辽宁省各城市2013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以此构建相关的综合评价函数,并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辽宁省14个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仅有大连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沈阳和本溪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全省有一半城市处于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铁岭、朝阳扣葫芦岛处于严重失调,而阜新则为极度失调状态.辽宁省各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及研究机构加大两系统间的协调深化研究.从而确保各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域物流与绿色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二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8年云南省区域物流系统与绿色旅游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区域物流子系统与绿色旅游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总体为区域物流发展滞后型;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效应,二者的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衡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近年来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速度逐渐变缓,主要是受物流从业人数、邮政营业网点数、生活垃圾清运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能源加工转化率等短板因素影响。云南省应努力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完善旅游区相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旅游区清洁能源的使用,鼓励新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12.
交通网络的演化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基础。依据武陵山区区域交通和旅游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交通通达性模型和旅游经济联系的引力模型,以武陵山区为例,选取2005、2010、2015年等3个时间截点,分析区域交通通达性演化推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效应,构建交通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定量测度两个系统的内在耦合协调机制。结果表明:(1)交通通达性模型阐述了恩施州交通通达性数值最大达到3.77,张家界以2.94的数值紧随其后,湘西州交通通达性最小且各市州交通通达性差距在逐渐缩小;(2)引力模型研究了怀化市与恩施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在前期最大达到5.713,与湘西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最小仅为1.375,张家界市则平衡在3.5左右,后期则朝着均衡状态发展;(3)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表明张家界的耦合协调度最大,湘西州与怀化市隶属于第二梯度,而铜仁市与黔江地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以上充分印证了交通运输网络的演化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存在互为反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耦合空间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旅游经济与交通两大系统共选取12个指标,构建了测度两者耦合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功效法的结合测度了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得分,应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态势。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区际差异,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聚分为旅游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一般区和落后区,旅游经济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滇中、滇西北为旅游经济增长极核,以周边市州等次旅游经济梯度区域为辅助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2)交通发展聚分为交通优势区、较优势区、优势一般区和优势落后区,在空间上呈现以滇中昆明及其周边市县为核心圈层逐渐向外围市州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3)耦合协调度方面,极高耦合协调度型市州在空间上呈现"单极面状"布局,高耦合协调度型市州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空间态势,低耦合协调型市州主要区位指向偏向于远离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北部和偏远的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14.
分别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可达性模型,对自驾游发展水平和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为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呈现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其中,最短时间可达性为玉溪市(5.5h),最长时间可达性为迪庆藏族自治州(10.26h)。2自驾旅游流网络主要呈现放射状,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基点辐射式结构,节点连接性弱,网络结构松散。3云南省自驾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特别是迪庆、德宏与西双版纳等地呈现低度耦合、低度协调。总体来看,云南省交通网络与自驾游尚未形成相互协调,交通对自驾游的支撑与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且部分区域的交通网络仍不能满足自驾游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江永洪 《当代经济》2023,(10):92-104
基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诉求,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探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及区域差异。选取31个省级单位2010—2020年343期面板数据,建立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提取4个主因子,分析陕西文旅产业竞争力水平。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指标权重,并计算得到各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各自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和全国平均得分,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31个省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陕西产业与贸易环境、旅游生态环境增长速度优于人居环境和经济生活水平;文化产业、旅游产业11年间各地区发展水平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三;全国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稍领先于文化产业,但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旅游产业,总体耦合协调水平未有明显阶段性跨越;华中、华东、西北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领先全国,而华南、东北地区没有明显地实现融合与协调发展,陕西文旅融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汪彤欣 《大陆桥视野》2022,(5):41-42+45
本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苏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江苏省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均波动上升,地区间差异较为明显。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测算结果,江苏省沿海三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水平波动上升,且均已达到协调水平。南通市应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向促进效应,盐城市应优化生态环境的发展,连云港市应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动能,盐城市与连云港市的协调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王凯  林惠  甘畅  邓楚雄 《经济地理》2020,40(2):200-208
采用SBM模型和熵权TOPSIS分别测算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2010—2016年旅游扶贫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度模型探析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在小幅度波动中稳步上升,但各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扶贫效率差异显著。②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综合指数较低,经济增速缓慢,区域差异显著。③研究期内,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较高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二者处于良性协调发展状态;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双向正相关关系,相较于旅游扶贫效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对提升旅游扶贫效率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存在众多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探寻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了具有丰富生态资源且经济欠发达的衢州市为对象,在构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3年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关系,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发展发展,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较低,生态环境整体仍比较脆弱。  相似文献   

19.
王晗  周健 《当代经济》2023,(5):66-74
为深入研究分析新疆地区旅游业、经济和碳生态的发展情况以及三者的协调状况,通过构建新疆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三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利用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协调度水平。结果表明:2009—2020年间新疆地区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都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状态,而碳生态却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新疆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协调度逐年增高,但依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碳生态对于整个旅游循环经济的影响效果显著。该结论有助于更切实际地把握新疆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新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追求共生关系和动态平衡关系提供借鉴,从而实现新疆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文化演艺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文化演艺与旅游流耦合协调的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地文化演艺和旅游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文化演艺和旅游流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依然偏低;同步性分析显示,文化演艺发展整体滞后于旅游流,成为耦合协调等级偏低的重要原因。所以,西南地区文化演艺发展要进一步挖掘旅游流形成的客源市场,进而实现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