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重庆市2000~2009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重庆市历年水资源承载力大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点讨论了水资源生态足迹在三次产业间和城乡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方法计算结果表明,2 0 0 4年草海流域人均总生态足迹为2.7 2 8 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0 5 8 hm^2/人,生态赤字高达2.6 7 0 hm^2/人。从动态变化来看,2 0 0 0~2 0 0 4年草海流域人均总生态足迹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呈下降趋势,故生态赤字逐渐增加。从横向对比分析,与昆明市与云南省相比,草海流域的生态足迹较高,而生态承载力较低,因而生态赤字远远高于昆明市及云南省平均水平,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也较高。同时,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可对草海流域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估算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翔  王忠平  杜欣 《当代经济》2010,(17):41-43
本文研究采用能源生态足迹模型,定量核算了2004至2008年北京市能源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并运用能源足迹产值、能源足迹强度、万元GDP能源消费量以及能源弹性系数多指标,分析了北京市在2004至2008年期间的能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与人均能源生态承载力成同方向变化且处于能源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4.
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分解并提取1961~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变化的波动周期,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预测模型,预测未来2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评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1)40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不断增加,具有明显的3.5年和8年2个波动周期;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在波动中不断减少,具有明显的2.7年、28年和40年3个波动周期。(2)若一切照旧,即未来20年中国人均足迹与承载力保持过去40年的年均变化率不变,则生态足迹会持续上升,2015年将达到1.710gha/cap,2025年达到2.034gha/cap;人均生物承载力持续下降,2015年将达到0.851gha/cap、2025年降到0.806gha/cap;而人均生态赤字进一步拉大,2015年0.859gha/cap、2025年1.228gha/cap,可持续发展形势比较严峻。  相似文献   

5.
建立IOWHA组合预测模型,基于水足迹视角预测了2025—2050年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下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发现,中部地区水足迹及其各类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土地密度、水资源匮乏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足迹增长率和水资源生态盈亏指标先增加后下降,水足迹强度和水足迹废弃率一直下降,水资源承载力先下降后增加,水资源进口依赖度和可用水资源增长指数整体趋于提高,水资源自给率趋于下降。相对2025年,2050年水资源利用量降幅比较明显,水资源利用结构优化,清洁利用水资源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改善,但水资源进口依赖度提高,水足迹自给率下降,水资源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泰顺县2011—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该县这5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同时预测该县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以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泰顺县2011—2015年总人均生态足迹介于0.318 3~0.392 4 hm2/cap,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耕地和草地是人均生态足迹的最大组成部分;(2)2020年泰顺县预测总人均生态足迹为0.441 1 hm2/cap,2016—2020年总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草地对人均生态足迹贡献量最大且持续增长,耕地贡献量逐渐降低,化石能源用地贡献量逐渐增大;(3)2020年泰顺县表现为生态盈余,人均生态盈余指数为0.179 6 hm2/cap。泰顺县社会经济压力对于生态环境的冲击力较小,土地利用仍能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和挑战。文章基于生态足迹和二阶段锡尔系数模型分析黔南州及各县(市)旅游生态环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州2011—2016年人均旅游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也逐年下降;黔南州整体旅游生态环境差异无明显改变;州内县域旅游生态环境差异仅瓮安、龙里、平塘、独山4县明显减小;旅游生态环境之所以存在差异,表象是受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因素的影响,而本质则是受控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力度及旅游管理水平等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文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5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公顷概念的角度出发,利用广东省与国家土地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较关系修正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更加准确地计算了广东省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及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广东省土地生态供给出现持续赤字的情况,人均生态赤字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通过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均收入建立的协整关系模型发现,广东省人均生态赤字的逐年累积效应显著,而人均收入用于消减生态赤字的效应相对滞后。因此,转变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方式仍是广东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占平 《经济论坛》2014,(2):4-7,18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研究了河北省2006~2011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计算了万元GDP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发现,2006~2011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由2.8173 hm2增加到3.323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显著,基本维持在0.5640hm2~0.5759hm2之间;人均生态赤字由2.2509hm2增加到2.7548hm2,年均增加4.1%。万元GDP生态足迹则由0.97 hm2降低到0.46 hm2,资源产出效率在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天津市1989—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天津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9年的1.64 hm2上升到2008年的1.65 hm2;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27 hm2逐年上升到0.32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36 hm2降到1.32 hm2。虽然天津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所减缓,但生态足迹目前仍然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较不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1992~2005年南京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文章认为南京市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口、GDP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人均生态足迹的研究结果,化石燃料用地占主导地位。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上,南京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占到整个生态供给的近90%。从2002年开始,南京市赤字已超过12.99×10^4km^2,超过南京市自身国土面积的20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因此.南京市需尽快进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等,从而减少生态赤字.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青海湖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环青海湖地区4个县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并与青海省总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年来,环青海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出现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但生态足迹多样性不足;环青海湖四县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方面差异极大.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等实现环青海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模型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科学方法之一,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文章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方法,在生态经济系统框架下构建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银川市2009—2017年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银川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生态赤字较高,生态压力较大;生态足迹分布趋向失衡,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降低,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稳步增长;经济系统对银川市生态足迹变化起主导作用,总体表现为"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应从生态、经济、技术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银川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LMDI分解模型、Tapio脱钩理论等方法,测算2007—2016年山东省及17市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2007—2016年,山东省生态足迹呈上升态势,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2)山东省17市生态足迹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半岛沿海地区高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内陆地区;(3)从LMDI分解因素看,生态足迹正向响应于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而技术效应对生态足迹的变化贡献值为负值,说明技术进步能够有效降低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4)在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中,强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出现的频率分别是22.222%、11.111%、66.667%。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提出"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作为测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将该方法应用于广西沿海地区,计算2015年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当地居民生态足迹、区域总体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以及旅游生态足迹指数。结果表明:北海市生态赤字为296 173.14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40.9%,区域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钦州市生态足迹盈余为338 338.57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20.2%;防城港市旅游生态足迹盈余为183 534.04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24.3%,区域旅游发展处于弱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反映一定区域内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压力。根据2006~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新疆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新疆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全疆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程度超过了自身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新疆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玉溪市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8432增加到2009年的1.9616,人地矛盾在加剧,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以及绿色GDP核算初步评价了贵州省2000—2017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并选取已经扣除了非期望产出的绿色GDP作为产出指标测算贵州省生态效率,进一步评价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较稳定,无较大波动;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研究期间贵州省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六种生态生产性土地中,化石燃料用地和耕地对生态足迹的贡献度最大。(2)贵州省绿色GDP的增长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绿色GDP在传统GDP中的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不可更新资源产品的消耗量大是主要原因。(3)DEA结果显示,2000—2017年,有7个年份是DEA有效,DEA无效年份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存在冗余,投入和产出未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对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德兴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长,资源消耗水平依然严重;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经济转型初见成效;但生态赤字逐年增加,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